牛肉不是煮得太乾硬就是太軟爛?燉牛肉暗藏秘訣 這一點最常被忽略

世界新聞網 編譯俞仲慈/即時報導
燉牛肉示意圖。

燉牛肉看似「把食材全丟進鍋裡」的一道家常菜,但即使是最家常的家常菜也需要精心準備,其中暗藏許多秘訣。

烹飪專家指出,燉煮料理的美味關鍵,不只在於食材本身品質,更在於加入的比例與時機,像胡蘿蔔等蔬菜若切得太小或過早入鍋,最後容易煮得過於軟爛而失去口感,同樣地,若未將牛肉煎至表面金黃就直接下鍋燉煮,也會流失風味。

燉煮牛肉當然需要一些脂肪,因為脂肪能增添風味,且有助於牛肉呈現誘人的光澤和濃醇的口感,然而燉煮牛肉所有秘訣,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就是「修剪脂肪與調整牛肉塊形」。

適合燉煮牛肉的部位包括脂肪含量高的牛肩肉、牛小排和牛腩等部位,因為富含膠原蛋白,在細火慢燉過程會轉化為明膠,賦予燉菜所需的濃郁口感,而且適量脂肪能夠增添香氣,使湯汁更為濃郁。

這些部位雖然能為燉牛肉帶來厚實口感,但外層常附著大片硬脂肪,或在肉中夾雜較大脂肪塊,因此適度修剪多餘脂肪,可避免燉菜過於油膩,同時仍能保留足夠風味。

雖然家常燉牛肉不需要切得工整,但仍需要將牛肉切成大小大致相同的肉塊,烹飪專家建議,最好切成直徑約1吋方形肉塊,尤其像牛肩和牛腩等堅韌部位,要煮至柔軟入味,通常需要數小時分解膠原蛋白,若肉塊大小不一,大塊可能偏硬、小塊則可能過於乾柴。

如果燉煮環境濕潤,會更容易掌握燉牛肉的火候,但過小的牛肉塊仍可能因為長時間燉煮變得乾硬,反之,過大的肉塊則需更長時間才能燉至軟嫩。

不同的燉牛肉食譜可能根據烹飪時間長短,要求使用較小或較大肉塊,如果食譜指定牛肉大小,建議按照食譜處理,但如果想用更嫩的牛肉,可以切得更小一些。

對於長時間燉煮的燉菜來說,1吋肉塊大小正合適,畢竟燉牛肉主角就是牛肉本身,確保牛肉品質才能煮出一鍋完美料理。

(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牛肉 脂肪 膠原蛋白 食譜 家常菜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