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乳癌、腎癌 肥胖者風險大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國人十大癌症中,發生率成長迅速的大腸癌、子宮內膜癌、乳癌、腎癌等,共同危險因子是肥胖。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肥胖者罹癌風險高於正常體重者,女性子宮內膜癌、乳癌更與肥胖高度相關。
國衛院客座教授溫啟邦追蹤研究,身體質量指數(BMI)高於廿七者,罹癌風險比BMI介於十八點五及廿三者高,其中以女性子宮內膜癌的二點八倍最高,女性乳癌及女性大腸癌則為一點二倍。溫啟邦指出,肥胖男性的大腸癌罹癌風險,是BMI正常範圍者的一點六倍;不分男女,肥胖者的腎癌罹患率是一點五倍。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說,肥胖對女性罹癌風險影響更大,因女性罹癌率最高的乳癌、子宮內膜癌,與脂肪干擾荷爾蒙相關;而女性普遍不愛運動,但不同研究顯示,運動可減少罹癌機率,可能與增加免疫力,減少胰島素阻抗等相關。
根據九十七年癌症登記報告,女性子宮內膜癌及乳癌發生率,分別較九十六年高出百分之十八點一及五點六。
三軍總醫院副院長余慕賢說,近年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人數增加,就是「我們營養太好了」。
余慕賢說,除了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西化飲食習慣也是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且子宮內膜癌沒有篩檢工具,通常病人是因不正常出血才發現,尤其女性停經後的出血,至於三、四十歲女性,可能誤以為月經經血量大,忽視癌症警訊。
余慕賢提醒,預防子宮內膜癌,應注意體重控制,有症狀應趕緊就醫,最好的治療方式為切除子宮、卵巢,但及早發現,仍可以藥物獲得不錯的治療。
推薦文章
-
每4分2秒就有1人罹癌 營養師揭7個飲食習慣易招癌症危機
-
不光魚類和海鮮!英研究發現日常蔬菜裡也有「塑膠微粒」
-
AI軟硬體加持...健檢不再耗時 北市中心醫院10分鐘搞定
-
台中6旬婦陪夫健檢「隨手做這事」揪出大腸癌 救了自己一命
-
慢病主題館【預防】把「健檢」當起點 打造健康管理防線 沒病就先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