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 跟太胖也有關﹖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足跟痛為足跟部周圍發生疼痛的疾病,有時會被民眾所忽略。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洪培修表示,足跟痛的病因常見有三種,一是足跟皮下脂肪纖維墊部分消退,二是伴有急性滑囊炎,三是跟骨刺有關,傳統中醫治這種病症多從腎虛、血瘀著手,同時以中藥、針灸及薰洗等方式進行治療。
洪醫師指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臨床上,足跟痛有三個誘發因素,第一個因素為長期勞損或老人家的肝腎不足所引起,因為肝主筋,腎主骨,當肝腎不足時就可能引起筋骨損傷;第二個因素為體虛肥胖所造成,或是因為生病太久,結果引起後足跟的皮膚變軟,讓底皮下脂肪纖維墊部分萎縮和跟骨出現輕微脫鈣。
第三個因素患者經常站著或是在硬地上行走,以致於跟骨結節下產生滑囊發炎而引發疼痛。足跟痛患者以四十到六十歲之間的人較常見,症狀可能只發生在單邊,平常感到觸痛是在跟部脂肪墊的前方,也就是在跟骨結節的內側,有時疼痛處會稍腫,在休息後疼痛情形略微減輕,但站著或行動時又可能會發生疼痛。
洪培修醫師進一步指出,治療足跟痛,傳統中醫可使用中藥、針灸及薰洗等療法併行診治,一方面止痛,另一方面還能治本。建議患者也可透過熱敷和改變行走時足部著地的重心位置來改善症狀。
推薦文章
-
如何煎出酥脆培根?達人揭多數人忽略1步驟:用氣炸鍋前三思
-
國外瘋「倒退走健身法」比快走多燃40%熱量 改善關節炎、提升大腦認知
-
94歲醫生「十年未生過病」每天必吃一食物 靠它防感冒、增強抵抗力
-
小鳥胃怎麼在自助餐吃回本?她教吃到飽5步驟:留意第一區的陷阱
-
羅志祥母阿茲海默症「記憶彷彿被橡皮擦抹去」!醫籲年輕多存腦本 三動防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