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警政署長王卓鈞妻「子宮內膜癌病逝」!哪些人是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

元氣網 綜合整理

曾任警政署署長、現任中信保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卓鈞之妻賴兆琳,傳出在今天凌晨因子宮內膜癌病逝榮總,身為長媳的藝人丫頭(詹子晴)也低調證實。雙和醫院婦產科賴鴻政醫師在2018年接受聯合報訪文時說,40歲以後的女性,經期不規律或是經血異常,都是「子宮內膜癌」的警訊,且子宮內膜癌是目前台灣成長最為快速的女性癌症,應該更加注意!

子宮內膜癌是什麼?跟子宮頸癌有什麼差別?

子宮內膜癌屬於子宮體癌的一種,在台灣的案例佔子宮體癌的92%,在2019年的癌症登記中,有2884位新增病例,在女性十大癌症中可以排到前5名。

‧子宮內膜癌:女性子宮腔內覆蓋著一層上皮稱為子宮內膜,包含有基質與小腺體,子宮內膜癌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

‧子宮頸癌:是由於「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長期慢性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導致上皮細胞化生不良,進而癌化。早期的子宮頸癌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後期的子宮頸癌的症狀則因侵入或擴散的器官而有所不同。

同場加映: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有何不同?

透過下表可以發現到,子宮內膜癌跟子宮頸癌雖然都發生在子宮,但是發生部位不同,子宮頸癌發生在陰道與子宮交接區域,而子宮內膜癌發生地點則是在子宮內部的子宮內膜。此外,子宮頸癌主要是因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而子宮內膜癌則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出現變化。

表/子宮頸癌與子宮內膜癌差異比較表

子宮內膜癌會出現哪些症狀?

子宮內膜癌常會出現以下症狀:

‧停經後出血

‧異常子宮出血

‧腹部疼痛

‧月經不規則

‧子宮積膿

‧貧血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癌科主任葛裕民曾接受聯合報採訪指出,不正常陰道出血是指月經與月經之間不正常出血,或是月經期拉得特別長,醫師通常會先替患者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一旦確認有癌細胞,會透過「婦癌分期手術」將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淋巴腺等摘除,術後再依照疾病擴展的範圍,決定是否需接受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方式。

同場加映:子宮異常出血 醫:小心子宮內膜癌

國內子宮內膜癌每年約新增2千多例,好發年齡為停經前後,通常子宮內膜癌第一期的治癒率高達9成,約75%的患者在早期就能發現病灶、提早治療。圖/ingimage

哪些人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

葛裕民強調,國內子宮內膜癌每年約新增2千多例,好發年齡為停經前後,通常子宮內膜癌第一期的治癒率高達9成,約75%的患者在早期就能發現病灶、提早治療;但因子宮內膜癌的高峰期與更年期的年齡相重疊,故仍有許多患者並未在第一時間提高警覺,直到天天出血不停,且出血量大,才意識到身體異狀。

賴鴻政說,女性黃體素分泌不足時,會使體內雌激素不斷刺激子宮內膜,導致內膜增生,增加細胞病變風險,特別是肥胖的女性,過多脂肪會讓身體分泌過量的雌激素,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台灣女性多半為職業婦女,工作壓力大、又沒有正常的作息,也會影響內分泌,增加罹癌機率。

但是要提醒讀者的是:賴瓊慧在聯合報舉辦的「2022癌症高峰論壇」曾提到,近年子宮內膜癌的患者有年輕化趨勢,2、30歲的患者常見於診間,一名17歲的少女因月經不順就醫,發現有多囊性卵巢,因經常排卵,沒有黃體素的刺激,子宮內膜沒有完整剝離,舊細胞一直留下來,累積突變造成內膜增生形成子宮內膜癌。所以還是要提醒女性,需要多注意經期變化,是否有不規則情形出現,如果有相關的問題,還是要提早就醫。

子宮內膜癌高危險族群整理:

‧不孕症或停經後的婦女

‧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的女性

‧從未生育過或月經不規則的女性

‧家族病史有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卵巢癌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會愈高。

‧糖尿病、高血壓患者

該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癌呢?在元氣網疾病百科中提到:

1.更年期或停經後的女性,應謹慎使用雌激素荷爾蒙治療。

2.多吃蔬菜、新鮮水果、全麥麵包,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低。

3.多攝取含有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的食物,對子宮內膜有保護效果。

4.高危險族群(有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卵巢癌家族史的婦女、接受停經後單獨雌激素荷爾蒙治療者、肥胖的停經後婦女、停經較晚的婦女、停經前有多囊性卵巢或功能性卵巢疾病者)更應該接受子宮內膜癌的定期篩檢,篩檢方法為陰道超音波或子宮內膜切片檢查。

參考資料:
影/子宮內膜癌罹患人數飆漲 成長速度比乳癌還高
胖嘟嘟又亂經 小心子宮內膜癌
元氣網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 子宮頸癌 子宮體癌 婦癌 更年期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