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B、C肝 也別輕忽肝癌檢查
在國人10大死因中,肝癌位居第二位,像大腸癌很容易早期診斷,但慢性肝癌等到發現時,多是三期之後了,每年有8千人因肝癌而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戴嘉言表示,肝癌成因絕大多數是B型及C型肝炎,其次是酒精性肝炎,其中B型肝炎比例占了5至6成,仍是死亡主因。
戴嘉言說,許多人熟知的肝癌三部曲,就是肝炎、肝硬化到肝癌,因此防治首要就是降低B肝及C肝的發生。台灣從1984年全面接種疫苗,現年30歲以下的人多有施打,帶原率已成功控制在1%以下,但肝癌發生族群還是以40到60歲為主,這個年齡層的篩檢及治療尤其重要,才能有效降低肝炎逐漸轉為肝硬化,最後惡化成肝癌。
此外,戴嘉言表示,C肝因為沒有疫苗,加上可能因衛生習慣、早期注射針頭不潔、藥物濫用者共用針頭等因素,至今仍在部分地區盛行,像高雄梓官區盛行率仍高達22.5%,治療率低,就被C肝辦公室列為C肝風險最高地區。
除了截斷可能的感染源頭,在治療上,過去C肝須併用干擾素及雷巴威林,但副作用大、療程長,常讓病患卻步,近年來C肝口服藥問世,去年也全面納入健保,搭配高效藥物治療,殲滅C肝不再是天方夜譚。
戴嘉言說,針對2、3公分的早期肝癌,手術切除仍是根除肝癌最好的方式,其次是酒精注射或燒灼,但針對4、5公分以上肝癌,因為有轉移風險,除了採取經動脈化療栓塞術、放射治療等縮小腫瘤,僅肝臟移植才是終極療法。至於已轉移的末期肝癌,採取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不過也只能延長2、3個月到半年的生命。
戴嘉言表示,預防肝癌仍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B、C肝、肝硬化及家族史等高危險群,應每3到6個月照一次腹部超音波及驗胎兒蛋白(AFP),即使是已治療好的BC肝患者,也不能輕忽檢查,每6個月到1年應檢查一次。至於40歲以上的民眾,則應每1、2年定期檢查,平日應控制酒精、脂肪肝、代謝性糖尿病等加重肝病因子。
●聯合報與國衛院、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將於3月16月、17日共同主辦「2019防癌高峰論壇」,由國內頂尖專家聯手解答抗癌疑惑,傳授現代人必備防癌新知。歡迎關心癌症新知的民眾與癌友免費參加。
報名專線:02-8692-5588轉2698,網址:https://s.yam.com/eypBi。
推薦文章
-
醫病平台/變成病人後的醫師
-
36歲水果行老闆「長年吃店裡一物」罹患肝癌!醫師指節儉習慣害了他
-
許金川/C肝治好了 為什麼卻跑出肝癌來?
-
「7種屁味」超不尋常!醫示警 飄甜味或果香味可能跟糖尿病有關
-
2位肝膽名醫都推薦!51歲男得肝癌多吃「1菜」,雙側肝癌腫瘤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