坣娜癌逝!「沉默殺手」胰臟癌真的沒症狀嗎?醫揭2大重要觀察指標,糞便顏色很關鍵
昨(29日)傳出藝人坣娜於本月16日病逝的消息,原本傳她可能是因為紅斑性狼瘡舊疾復發逝世,但根據聯合報報導,據了解,她是因罹患「癌王」胰臟癌病逝。胰臟癌因早期幾乎無症狀、難以診斷與治療,致死率極高,有「沉默殺手」之稱。
胰臟癌真的沒有症狀嗎?
胰臟癌被列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七名,早期幾乎無症狀。但許多人不解,「沒有這些症狀,為什麼是胰臟癌?」
專長胰臟癌治療的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吳健暉曾受訪指出,胰臟癌「有沒有症狀」,其實要看癌細胞長在哪個位置,因為胰臟本身是不對稱結構,並有胰頭及胰尾之分,長在胰頭的腫瘤占60%至70%,其餘則在體部和尾部,如位置接近消化道,會導致阻塞、出現消化道相關症狀;接近神經叢會肚子痛;在膽道附近則是以黃疸表現。
胰臟癌症狀2重要觀察指標
黃疸症狀、糞便變灰白色,則是胰臟癌兩大觀察重要指標。
當腫瘤變大時,會壓迫到腸道、膽管,前者會有噁心、嘔吐,伴隨著體重明顯減輕;後者則會出現黃疸、茶色尿、鞏膜變黃、皮膚變黃及搔癢。而膽管因為被堵塞無法排出膽汁,糞便會變成灰白色,梁程超提醒,糞便顏色也是觀察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
胰臟癌症狀有哪些?
.黃疸、皮膚變黃:腫瘤壓迫到膽管,或癌細胞侵襲到肝臟,黃疸指數飆升。
.腹痛、背痛:若發生在胰臟的體部及尾部,會出現上腹、肚臍周邊疼痛,延伸到背部。
.明顯暴瘦:腫瘤壓迫到腸胃,吸收能力變差,影響食欲。
.糞便異常:小腸吸收障礙導致大便浮油,或膽管堵塞,糞便變成灰白色。
胰臟癌病程發展快
胰臟癌的病程是所有癌症中進展速度很快的,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約34%、第二期21%、第三期11%,且並非所有腫瘤都可以切除,依照治療方式和解剖構造分成可切除、可切除性未明、局部侵犯嚴重不可切除和轉移等。
胰臟癌6大高危險群 突然有糖尿病要警覺
1.吸菸、酗酒:癮君子的罹患機率是一般人2-3倍,喝酒會加速身體發炎反應。2.肥胖者:腹部脂肪會讓胰臟三酸甘油酯沉積,進一步造成脂肪胰。
3.糖尿病:多數糖尿病患者有肥胖問題,血糖值增加,胰臟癌風險也增加。
4.胰臟炎:胰液分泌不出去,影響消化道分解食物。
5.飲食不均衡:經常攝取肉類及高糖、高脂肪食物,會增加胰臟發炎風險。
6.工作環境:長時間接觸化學藥品,在化工廠、石油、石化業工作者,較易罹患胰臟癌。
胰臟癌的高風險群以高齡者、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等為主,胰臟癌最大的難處是「難以早期診斷」,現階段也難以透過篩檢達到及早預防的效果。臨床觀察,多數被診斷為初期胰臟癌的患者,多是自費健康檢查時發現。
值得注意的是,依健保署統計,胰臟癌十大共病中,第二型糖尿病位居第一名,北醫附醫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寰澤曾受訪指出,目前不太確定胰臟癌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罹患糖尿病者,有高度的機率會導致胰臟癌。尤其有些患者沒有糖尿病家族史,飲食也都正常,但突然被診斷罹患糖尿病,不久也診斷出胰臟癌,這類「突然出現糖尿病」的患者,幾乎都是胰臟癌所引起的糖尿病。
醫師建議,高風險者最好45歲之後,每兩年就檢查一次腹部超音波以及胰臟內視鏡,早期發現若能手術治療,胰臟癌也才有機會痊癒。
【資料來源】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推薦文章
-
美研究:忽略1日常習慣 胰臟癌風險增加2倍
-
起床口臭牙齦出血恐「癌王」風險飆3倍 北榮醫師提醒這樣做
-
最新研究發現刷牙習慣不好 罹患這項癌症風險增3倍
-
口腔細菌恐增3倍胰臟癌風險!美研究揭牙齒清潔與癌症關聯
-
得胰臟癌不是單純運氣差!研究揭一常見飲食習慣觸發沉默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