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發現:胰臟癌好發中老年人 50歲後比率驟升
統計顯示,從民國95年到104年,胰臟癌發生率平均每年成長約6%,近來每年約近2000位新診斷胰臟癌病患,每天有5.5人受到胰臟癌威脅。
國健署調查顯示,胰臟癌發生率男大於女,但依據健保數據統計,男女並沒有顯著差異,女性就醫率緩速增加,無論是手術治療人數或是化療人數,皆以六都醫院為最大宗。
好發中老年人 50歲後比率驟升
胰臟癌好發於中老年人,過去研究顯示,三分之二患者在65歲以上,平均年齡71歲,健保資料庫顯示,103年到107年主診斷為胰臟癌患者的年齡,以60歲到69歲最多,但50歲後就醫比率快速上升。根據107年統計分析,40歲到49歲主診斷為胰臟癌者510人,50歲到59歲有1240人,60歲到69歲則達2065人,70歲以後患者人數逐漸下降。
健保署醫管組視察李健誠說,健保資料庫主要是主診斷為胰臟癌的人數,國健署資料為發生率,數字略有不同。根據文獻指出,胰臟癌每年約以10%到15%速度成長,台灣在106年到107年也看到這趨勢,成長速度達到10%。
能手術者一成 存活五年者1%
為患者診斷發現胰臟癌的醫院以醫學中心為主,占六成五,其餘三成在區域醫院,僅有0.5%在地區醫院。最常使用的診斷方法為腹部電腦斷層造影,約六到七成。李健誠說,目前最精準的檢查方法應該是內視鏡膽道攝影,但屬於侵入性檢查,醫師診斷時通常以非侵入方法為優先。
根據健保統計,107年診斷為胰臟癌患者總計6798人,但當年接受手術者,僅718人,占一成左右。林口長庚外科部主任葉大森說,每10位胰臟癌病人中,僅1位可手術,10位可接受手術的胰臟癌患者中,僅1位可能存活超過5年。換言之,每100位胰臟癌病人中,可接受手術又存活五年以上者,可能僅有一位。
手術方式 各醫院專精不同
李健誠說,以107年為例,診斷人數加上手術量最多的醫院大多是醫學中心,台大醫院位居第一,其次依序為成大醫院、林口長庚、台北榮總以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大學。從各家醫院的診斷人數與手術人數相較,大致可看出僅一成患者有手術機會,台大醫院診斷人數達703人,手術人數僅103人。
若以醫院層級分類,醫學中心患者人數以台大居冠,區域醫院則是以雙和醫院為第一,其次是阮綜合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地區醫院則以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為最多。但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的患者總量相比,占比仍不高。
李健誠表示,手術集中在醫學中心,且以台大、成大為大宗,分析與該院有專精治療胰臟癌的醫師有關。為患者進行的手術種類,各家醫院也不同,台大醫院施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為大宗,台北榮總則以胰十二指腸(保留幽門)為最大宗,除了與病人的病灶位置有關以外,也與醫師擅長有關。
接受化療 最多續命一年
一旦被診斷為胰臟癌,確認無法手術後,葉大森表示,患者若無法手術也不願意接受後續的標準治療,從確診到死亡最快3個月,慢則6個月,若接受化療等治療,平均可延長壽命6個月到1年,若能按照醫師建議治療,在最後也能享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根據健保大數據,收治胰臟癌患者愈多的醫療院所,化療用藥占比也在前幾名,最常使用藥物為鉑金類、健擇等,李健誠說,臨床上健擇常會搭配紫杉醇,但常用的太平洋紫杉醇,健保不給付,無法透過健保數據得知用量。
鉑金類藥物使用最多的醫院,以台大居首,其次為北榮、三總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馬偕醫院、和信醫院;健擇用於胰臟癌也以台大居首,其次為成大醫院、北榮、林口長庚、高雄長庚等。李健誠表示,使用量也與醫院的收治患者人數有一定關係。
近年藥物發展 搭配選擇多
葉大森表示,過去10年被認為最有效的胰臟癌化療藥物為健擇,近年已不再是唯一選擇,可改搭配其他藥物使用,如治療胃癌的5-FU類藥物或紫杉醇等,但部分用藥沒有健保給付,患者必須自費,每個月平均需自費3萬元到5萬元左右,大約治療半年至一年等,近年則發展出一些奈米藥物等,每個月要價約10萬元左右。
葉大森說,胰臟癌目前最需要的是早期發現,現在雖然有腫瘤指標CA19.9以及CEA,但是這兩種對於胰臟癌的敏感度低於40%到50%之間,且該指標不只對胰臟癌敏感,即使數值超標也不代表胰臟有問題,就算數值符合標準,也不代表胰臟沒有病變,因此,現在僅能透過超音波等方式提早篩檢。
※各醫院手術、化療用藥人數表格,請見P8-P9
推薦文章
-
聽神經損傷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 只能藉助聽器或電子耳矯正
-
【晚期肺癌最愛問】先別查活多久、怎麼辦?治療前必看QA
-
29歲男罹大腸癌晚期 他坦言只能怪自己飲食習慣「狂吃一家健康速食店」
-
多發性骨髓瘤/四合一給付 醫籲:可移植患者優先
-
肺癌早期治療迎變革 中山附醫肺癌團隊攜手精準治療拼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