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癌友2/我是癌友怎麼找醫師?罹癌資深記者真心話:謹記癌症不能拖

聯合報 文/蔡怡真
第二意見也不宜太多,只需再找一至兩名醫師詢問即可。圖/123RF

在4月初第一家醫院確診為大腸直腸癌後,當時的主治醫師原本規畫在一個月內開刀,在回診看報告的當天,醫師也明白地說:「醫院規定癌症患者的手術必需在一個月內進行,若超過時間會被檢討。」而當癌症指數飆高懷疑遠端轉移時,醫師再度來電,想把住院時間往前挪一周。

雖然,我後來選擇到台大醫院,但還是很感謝第一家醫學中心的窮追不捨。實際上,在過往的採訪經驗裡,幾乎所有抗癌的醫師、專家,針對癌症患者的就醫建議,就是「不要拖」,因為我們對抗的是個變化莫測的大魔王。

相信能溝通的醫師勝於一切,二十天內動手術。

但這對很多患者及家屬來說實在太難了,面對摯愛的人罹患重症,親朋好友一定想盡辦法四處打探「名醫」,恨不得把全台灣的醫師問過一遍,由於自己是家族中醫學知識相對豐富的人,對於找什麼醫師看診,大家都尊重我的決定。

實際上,我很慌也很害怕,但總覺得自己若像隻無頭蒼蠅,也救不了自己,心中暗暗許下諾言,「長年來我都在幫忙親朋好友找尋醫療資源,這一次,我得靠自己的力量救自己。」

我沒花太多的時間尋求第二、第三意見。我相信能溝通的醫師勝於一切,因此在與台大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溝通後,我們在二十天內就開刀,把乙狀結腸及右肝切除,腹部長了一條27公分的疤痕,就是重生的印記。

主治醫師:妳很幸運,再過個兩個月可能就無法開刀了。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那是妳有醫學知識及資源,所以可以快速決定怎麼治療。」但一般民眾也必需知道,癌症細胞長得又快又狠,晚一兩個月,治療計畫可能就得全盤打亂。

在手術出院後的第二次門診,主治醫師梁金銅直接說,「妳真的很幸運,再過個兩個月,可能就無法開刀了……」原因是肝轉移的腫瘤大到已在開刀邊緣,若稍有遲疑,也可能癌細胞四處亂竄,無法在第一時間開刀。

也由於COVID-19疫情讓自己頭腦一直保持清醒,為了不讓疫情干擾,治療計畫一路跟著時間賽跑。4月中下旬已完成手術,但到母親節過後,疫情突然爆炸開來。

看著醫院外的中山北路,只剩下公車緩緩前進,連自己待的外科病房也開始規畫隔離病房,已聞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在與醫療團隊討論後,決定5月中旬出院。果然出院後不久,社區、醫院疫情連環爆,全國醫療量能降載。

這並非自己的先見之名,而是記者長年來訓練的敏感度,也牢記抗癌醫師們的提醒,「癌症第一時間能開刀就開刀,把癌細胞切除乾淨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若無法開刀,先採取內科治療時,則需要一名能溝通、有耐心的醫師。」

選醫師四個建議

1. 需長期抗戰,就近選擇信任的醫院。

癌症治療需要靠醫療團隊的合作,衛福部也針對全國醫院推出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全國北中南都有不錯的醫療院所,尤其癌症是長期抗戰,以「年」計算,就地選擇一家信任的好醫院,勝過每隔一段時間得舟車勞頓麻煩全家人來得好。

2. 諮詢病友團體、基金會,尋求資源。

至於在茫茫網海中怎麼找尋正確資料,建議可以先諮詢國內幾個病友團體、基金會,例如: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全癌症病友連線或其他單一癌症的病友團體,這些有立案的病友團體,提供的訊息多元又正確。

3. 第二意見不宜太多,以免拖延病情。

第二意見也不宜太多,只需再找一至兩名醫師詢問即可。日前採訪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時,他就心有所感地說,很多癌症患者是被自己拖到,他曾遇到一名肺癌患者找上他看診時,已是第五個醫師了,病人拿著醫師的處方四處比較,不只浪費健保資源,也讓自己的病情曝露在不穩定中。

因為看了太多醫師後,會讓自己陷入選擇困難,無論是醫師意見相佐或相同,都會不知所措,尤其不少人是透過親友關係才找到「醫師」,若不給對方看診,就成了人情障礙。

4. 把已排定的檢查都做完,以免浪費時間。

蔡怡真 資深醫藥記者,現為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召集人,曾任壹週刊副總編輯,也曾是醫學中心護理師、國中健康教育代課老師。熱愛醫療新聞採訪,提供健康保健訊息。圖/蔡怡真提供

要詢問第二個醫師時,記得先把在第一家醫院已排定的檢查做完,尤其高階影像檢查,因為換醫院重新排檢會浪費很多時間。我就是在第一家醫院做完大腸直腸鏡及切片後,知道初步結果才去找第二位醫師,而在住院前,第一家的切片完整報告也出爐,就同步申請帶去第二家醫院。

癌症治療 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 癌細胞轉移 抗癌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