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長者愛吃藥 五招減少多重用藥
「醫生,我媽媽到台北後怎麼這麼多毛病,藥袋好多種藥,都吃到不曉得怎麼吃了。」這常常是年長患者家屬的心聲,要看很多科又要吃很多藥。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黃仲禹表示,患者若使用五種以上藥物、且長期超過三個月以上,就是多重用藥,除會讓藥物和食物間的交互作用風險增加外,也容易出現跌倒、產生副作用,住院率、死亡率也提升。
他呼籲五招減少用藥,包括年長患者應控制慢性疾病,可參考非藥物療法,並盡量在固定醫療院所醫師看診,無論新轉換藥物,或症狀解除時,都要跟原醫師討論,以便評估用藥。
黃仲禹說,一般來說看病拿到的藥物,依目前醫學上定義,開立五種以上處方藥算是多重用藥,慢性處方箋長期三個月以上都用同一藥物也算。不過在計算上,要排除較沒有影響性藥物,包含外用藥膏、眼睛乾澀時的眼藥水、皮膚癢藥膏等。但像胰島素、皮下注射、肺部病人的氣喘噴劑,則仍會被計算起來。
多重用藥在台灣的情形有多嚴重,據研究統計,65歲以上的高齡者看診後平均用藥約在4.6種,其中有四成患者有多重用藥的情形,尤其在失能、慢性病等患者上更是普遍。
他說,患者多重用藥的不良影響,除會增加藥費支出外,另外一個問題是潛在藥物交互作用風險會增加。也有研究指出,隨著年齡增加,潛在藥物交互作用也會隨著增加。另外,健保統計也顯示用藥越多,15%患者會產生藥物副作用,其不良癒後、住院與跌倒風險都增加,死亡率也越高;若使用十種以上藥物者,死亡風險更比五種用藥者多一倍。
不過黃仲禹也說,有時多重用藥也跟「心理因素」有關。他曾收治一名年約80歲的阿嬤,家人帶來時說有三高且拿了七、八種藥物,但測量其血壓、血糖都達標,但阿嬤仍常說頭暈、想睡。家人說阿嬤本身對自己很嚴格,控制飲食、生活簡單,仍不斷就醫,回診後發現阿嬤甚至有低血糖情形。
經深入詢問後發現,阿嬤原長年住鄉下,被兒女接到都市後適應不良、加上沒朋友可聊天,導致心情低落、用藥斷續;他與家人深談建議阿嬤回鄉、並開給穩定情緒藥物,減掉部分三高藥後,阿嬤三個月後回診神清氣爽、用藥也只剩三種,情緒也更穩定了。
要減少長者多重用藥,黃仲禹說有五招,第一是想辦法控制慢性疾病,如生活習慣、飲食改變讓慢性疾病獲得控制;第二是當症狀產生時,試著使用非藥物療法,如身體痠痛時貼藥膏或採電療;第三是去固定醫療院所、固定醫師看診,避免多位醫師開立相同重複或類似藥物,避免多重用藥;第四為患者有副作用時,記得回到原來開藥醫師處,去評估新轉換的藥物,減少改變藥物的副作用。
最後,當症狀解除時,患者要跟原先醫師討論是否還要使用此藥物。因對於老人家來說,有時對藥物的依賴不一定是疾病的因素,可能是認知功能與心理上的依賴,也應檢查是否有心理上的疾病,以便評估用藥。
推薦文章
-
不吃主食、專挑無蔗糖成份血糖還是失控?營養師破除控糖5大錯誤觀念
-
睡眠中拳打腳踢、大吼大叫是怎麼了?教授揭該如何應對與處置
-
吃完人氣厚鬆餅堡出現頭暈、口渴 你可能有這毛病
-
阻肌肉流失、維持大腦認知…中年的你每周必吃5種高營養食物
-
我的腎臟健康嗎?醫師教看「雞生蛋」指數 怎麼吃怎麼喝才不傷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