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消炎藥 使用謹記3原則
許多民眾會拿著「抗生素」到社區藥局,說要買「消炎藥」來抗發炎。事實上,「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兩者不應混為一談。」藥師提醒,抗生素為處方藥品,須由醫師開立處方才行,千萬不可自行購買。
社區藥師鄭文柏說,在社區藥局常看到民眾拿著兩三顆沒有吃完的「抗生素」來,說要買「消炎藥」。推測可能是因為抗生素將細菌殺死後,讓紅腫痛熱的症狀減輕,而讓民眾誤以為兩者是一樣的東西。
消炎藥鎮熱消腫 抗生素則是殺死細菌
藥師公會全聯會社區藥局委員會主委邱議權表示,發炎反應是身體組織正常的破壞與再造過程。
當人體組織受到傷害時,身體的免疫反應會增加大量的白血球、組織胺、血流量,就像大批「轟炸機」飛過來開始作戰,引起局部的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
發炎反應除了受到外來細菌感染引發外,也可能因為過敏、拉傷、挫傷等引起,邱議權說,當發炎太過劇烈,就需要消炎藥來鎮熱、消腫、止痛;不過,抗生素並不是用來消炎,而是用來「殺死細菌」的,因此兩者的作用不同。
消炎止痛藥可分為類固醇、非類固醇等藥物,有口服、也有外用藥,常用於頭痛、肌肉痠痛、經痛、牙痛時。但口服類固醇屬於處方用藥,僅有少數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為指示用藥,可在社區藥局買到,不過須經藥師指導使用。另外,肌肉痠痛貼布也是常見的外用消炎止痛藥。
避免抗藥性 抗生素記得按時服藥
至於抗生素則為醫師處方藥,不能隨便到社區藥局購買,有口服、也有針劑及外用藥。邱議權表示,通常有細菌感染疑慮,例如牙科手術有傷口,醫師才會開立抗生素,而為了避免後續引發嚴重的發炎反應,會再加開消炎藥。抗生素的療程短則三天、有時也會長達一個月,但為避免產生抗藥性,一定要按時服藥,並把療程全部走完。
邱議權強調,使用抗生素可能會殺死病菌外,也會一併將腸道內的正常菌種殺死,破壞了腸道菌種平衡,因此常會引起腹瀉。
但即使如此,也不建議因此而擅自停用藥物,最好和醫師討論,看是否可調整用藥或適時補充益生菌,也可多食用一些纖維類物質加以改善。
抗生素分為第一線和第二、三線的用藥。鄭文柏說,若第一線抗生素使用有效時,就盡量使用,而不必使用後線的抗生素,以免產生抗藥性。
隨便停藥 恐造成抗藥性細菌
衛福部食藥署指出,未感染而濫用抗生素、選錯抗生素、未完成療程或藥量不足等,是造成抗藥性細菌的主因。
抗生素的種類繁多,醫師會根據感染部位、程度和細菌種類來選擇有效的抗生素,並擬定療程時間和劑量。因此民眾要謹記「三不原則」:「不自行購買」、「不主動要求」和「不隨便停藥」,否則不但沒有達到治療效果,反而在用藥過程中出現抗藥性細菌。
推薦文章
-
玉米全解析》減肥吃白玉米、顧眼吃甜玉米...4種玉米功效一次看!加碼教你「超好喝玉米濃湯」做法
-
肺阻塞有4高危機 醫師籲打疫苗保護
-
每日腹瀉多次卻不以為意?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找上門
-
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 醫揭年長者骨鬆釀髖部骨折死亡率達36%
-
每早一杯拿鐵?研究:女性喝太多牛奶 患心臟病風險增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