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買菜怎樣才能聰明省荷包?理財師教3招:先挑蔬菜再買肉類
在物價高漲的時代,日常支出如何精打細算更加重要,尤其是日常三餐的食材,是實現省錢效果的關鍵之一。日本節約顧問兼理財規劃師丸山晴美在《女性セブンプラス》教導上超市買菜的主婦,除了鎖定便宜的商品,還有更多方法幫助節省荷包。
超市購物三大省錢原則
1. 上午去超市採購
許多人認為晚上商家開始出清促銷,是購物的好時機,但其實從節約角度來看,建議選擇上午前往。上午時段能買到部分促銷商品的完整庫存,並且可挑選品質更佳的新鮮食材。
此外,上午精神較好不疲累,肚子也不容易餓,能做出更理性判斷,不易衝動購買。
2. 事先規劃動線 按順序購物
建議在逛超市前先決定購物路線,避免漫無目的地亂逛導致不必要支出。
過去常見的購物方式是「先決定主菜再挑配菜」,但建議改為「先看蔬菜、再挑肉類」。一般家庭常見主菜多為雞肉、豬肉或絞肉類,因此可先看哪種蔬菜便宜,再配合購買適合的主菜。
3. 一次購足三天份量
與其天天買菜,建議一次購買約三天的食材,購買次數少,能減少額外開支。雖然一週購足較為經濟,但難度也較高,需考量保存與備菜時間,三天分量較容易掌握,也能兼顧節約與實用性。
超市購物時應避免的行為
1. 不經思考就購買特價或即期品
雖然特價品能省錢,但如果只是因為便宜就購買,可能反而浪費。生鮮食品若品質不佳,可食部位可能遠低於預期、不熟悉的食材可能用不上,導致浪費。即使標榜打折,若原價過高(如高價牛肉),實際仍屬高消費。對於甜點、麵包等非必需品,打折也不等於必要消費。
建議購買前在內心反覆思考「是否能夠完全食用?」、「是否吃的完?」、「打折後的價格是否在預算內?」等實際的問題。
2. 不斷跑多家超市貨比三家
為了搶便宜而多店跑透透,其實容易造成反效果。開車騎車增加油錢、走路或搭大眾運輸也需額外時間成本,更容易被不在計畫內的商品吸引,進一步造成浪費。除非是像「牛奶只在A店買,麵包只在B店買」這種明確分配,否則不建議分開購物。
最理想做法是,當日購物需求以1間最合適的超市一次完成,避免額外支出。如果無法自我控制,可考慮使用網路超市來降低衝動購買風險。
推薦文章
-
改變5生活習慣抗發炎!「洗冷水澡可以長壽」 必知冷水澡的6好處及7禁忌
-
準退休族節稅7策略!勞退自提、股利所得…先規畫都能減稅
-
早晨沒空準備早餐?「2樣簡單組合」一次補足蛋白質、維生素和纖維
-
促進微生物多樣性 專家揭6種易被誤解食物其實有益腸道健康
-
端午粽子熱量比一比 營養師4招健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