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無所不在,研究指「1飲食行為」更直接吞下肚!6招助排塑膠毒
一直都有研究陸續指出,日常生活各種用品皆都可能釋出塑膠微粒,例如茶包、紙杯、保特瓶、塑膠容器、保鮮膜…等等,多不勝數。而近期又有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連你口中嚼的口香糖,都會釋放出數百到數千個微塑膠。
邊嚼口香糖邊吞唾液 塑膠微粒直接下肚
微塑膠在日常生活無處不在,每天喝的用的包括茶包、紙杯、保特瓶、塑膠容器等,以及從衣服到坐墊、窗簾、地毯甚至兒童的絨毛玩具,甚至蝦類、鮭魚等海鮮,都含有塑膠微粒。根據《healthline》報導,本周在加州聖地牙哥舉行的美國化學學會春季會議發表的研究更發現,平均每克口香糖會釋放100個塑膠微粒,但該研究尚未在同行評審期刊上發表。
研究人員指出,之前大多數研究都與食物相關的攝入有關,例如水瓶、茶包中的微塑膠對食物的污染。但口香糖是唯一由塑膠製成的食物。研究人員也試圖要測量出口香糖中的塑膠微粒,因為這對於估計人體中的塑膠微粒總暴露量和影響非常重要。
比起其他東西或用品,口香糖的塑膠微粒被攝入人體的量將更大也更直接,因為我們一邊嚼口香糖時會一邊吞咽唾液,這些微塑膠就隨著吞咽的唾液直接進到身體裡了。
口香糖是什麼做的?
至於如果疑惑為什麼連口香糖都有塑膠微粒,就要先從口香糖是如何製成的來了解。
根據《好食課》營養師解釋,口香糖主要原料多是膠基、軟化劑、甜味劑與香料等。其中,造就口香糖的咀嚼感的膠基是以特定樹脂(天然橡膠)製成,但因為天然橡膠的來源較為稀缺,所以目前大多是以合成橡膠為主。
而上述研究的範本,合成與天然膠質製的口香糖都有納入,發現合成和天然製的口香糖都含有相同種類的聚合物,其中聚烯烴含量最高,這是一種包括聚乙烯和聚丙烯在內的塑膠,平均每克口香糖釋放約100個塑膠微粒。
與其不吃不喝,不如想辦法將塑膠排出
那是否口香糖也不能吃了嗎?研究人員建議停止或降低嚼口香糖的頻率,特別是對於大腦尚在發育中、且更容易受到這些化學物質損害的兒童。
不過與其他東西的使用與食用一樣,你也知道紙杯裝熱咖啡、泡茶包等都會釋出微膠塑,但是否該從此不吃不喝,或用其他方法避免,則端視個人抉擇。
基因醫師張家銘也在臉書發文指出,塑膠已經無孔不入,與其焦慮該如何避開,不如想辦法幫助身體把它排出去。他舉最新的研究告訴大家,特定的益生菌竟然能夠吸附微塑膠,因此可以多吃發酵食品和益生菌幫助排出塑膠微粒。
張家銘指出,益生菌在健康領域扮演重要角色,從調節免疫、減少發炎、改善腸道功能,甚至影響心理健康,都有相關研究。最新科學還發現,特定的益生菌能夠吸附微塑膠,科學家從784種不同的益生菌篩選出了兩種「塑膠獵人」:
.副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常以其縮寫稱呼為LP菌, DT66).植物乳桿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DT88)
而目前這兩種菌株主要存在於某些發酵食品和益生菌保健品 中,例如:
優格、克菲爾(Kefir)泡菜、韓式發酵食品
味噌、納豆等日式發酵食品
6招減少身體微塑膠
1.多吃發酵食品攝取益生菌。
2.少用塑膠製品及容器。
3.避免微波加熱塑膠餐盒。
4.少喝瓶裝水。
5.多攝取全穀類、蔬果等膳食纖維,搭配益生菌幫助腸道蠕動排出。
6.每天喝足夠的水,促進腸道運作順暢,避免塑膠累積。
參考資料
推薦文章
-
弊大於利?漱口水可能和糖尿病、高血壓、口腔癌、阿茲海默症有關?
-
蔡尚樺、蔡昌憲公開照顧長輩秘訣 掌握「吃好動好消化好」守則
-
泡菜這樣吃,益生菌全沒了還可能致癌!泡菜鍋中招 醫教安全吃
-
睡前如果非得吃零食 腦神經專家推薦這4種食物:解饞又能助眠
-
吃不對可能讓你老得快!營養師授不老4祕訣:多吃2類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