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項目永遠做不完 重點在醫師判斷解釋
健康檢查項目多,讓很多人在挑選上傷透腦筋。成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醫師李崇豪今天表示,檢查是做不完的,重要的是能否達到最佳性價比(C/P值)及醫師是否做出正確的解釋。
李崇豪指出,檢查是做不完的,多久做一次也沒有一定的答案,就像世界上永遠不可能沒有壞人一樣,警察定期巡邏可以達到嚇阻效果,定期健檢自然也有必要性。
3個月是定期、3年也是定期,健檢沒有制式化的公式可循,最好是依年紀、性別、家族病史、危險因子等做綜合考量,選定健檢的適應症,挑選最符合需求的檢查,才能達到最佳效益,才有較佳的C/P值。
李崇豪表示,醫療不是萬能的,健檢報告只能反映「目前瞬間」的健康狀況,既不能完全反映以前的健康狀態,也不一定能預測以後的健康狀態;若只看當下的檢查報告,未在無病狀態下改變既有的危險因子,生病時再詢問已經太遲。
同時,他說,一般人總是生病後才就醫,但疾病症狀的產生,往往需要一定時間發展,非短時間內造成;因此,健檢報告若沒有醫師綜合解釋,任憑民眾自行解讀,沒有去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減少危險因子,這樣的健檢是盲目的。
推薦文章
-
想活到100歲未必憑運氣!醫學專家曝培養一習慣「比上健身房更有用」
-
80歲男體弱要人攙扶…聽醫勸「每天吃5顆常見食物」一個月後大復活能自己走了
-
肝基會助篩檢 「童心寶貝」腹超初體驗
-
75歲醫得糖尿病逾二十年 痛改一飲食習慣「告別藥物」還更年輕健康
-
女子嘆「每天慢跑5公里」還是氣虛容易累 被揪一盲點:太堅持反而做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