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費用要價百萬!葉克膜、心輔器延長壽命 等待心臟移植者年增
【本文重點】心臟像「電動幫浦」,收縮送血維持正常運作,但若出現心臟衰竭,可能危及生命。台灣97至110年共有1,092例心臟移植手術,存活率為10年53%。心臟衰竭可透過非藥物、藥物治療,若已是重度心臟衰竭,需考慮心臟移植。近年科技進步,葉克膜、心室輔助器等協助心臟衰竭患者延長壽命,早年換心多為先天性心臟病,近年缺血性心肌病變者增,且心室輔助器使用也增加感染、死亡風險。換心手術費用大多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但換多次手術危險性提高。--by ChatGPT
人體心臟宛如「電動幫浦」,收縮時將血液送出,以維持全身器官正常運作。但當出現心臟功能衰退、心臟衰竭,包括心臟肌肉病變、冠狀動脈病變阻塞、心臟瓣膜病變、大血管病變等,導致無法輸送血液供給全身細胞養分,恐危及生命。心臟衰竭可透過非藥物、藥物治療,若已是重度心臟衰竭,使用藥物反應不佳時,則需考慮心臟移植。
97年至110年心臟移植手術1,092例,10年存活率53%。
根據健保署統計,97年至110年國內共完成心臟移植手術1,092例,包括男性904例、女性188例,病患年齡中位數52歲,完成心臟移植病人的存活率為3個月90%、1年82%、3年74%、5年68%、10年53%。執行心臟移植手術的醫院,最多的是台大醫院331例,其次為振興醫院255例、三軍總醫院147例。
軍醫局局長、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專任教授蔡建松表示,早期心臟移植相關的治療藥物、機械輔助器尚未如此進步,心臟病人只能使用藥物或主動脈幫浦「撐」,能救則救,若病況持續惡化,未能等到心臟捐贈出現,便不幸離世。近年科技進步,出現葉克膜(ECMO)、心室輔助器(VAD)等,協助心臟衰竭患者支撐、延長壽命,爭取等待合適的心臟捐贈者出現,此做法已普遍在台灣臨床上使用。
早年換心多為先天性心臟病,近年缺血性心肌病變者增。
心臟病患並非想換心就能換心。根據器捐中心資料,須為末期心臟衰竭患者、經六個月以上藥物治療仍無法改善、無法以傳統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者、已使用葉克膜、心室輔助器且無法斷離者等,經醫師評估後,才能排隊等待心臟移植。
蔡建松表示,因先天性差異,罹患心血管疾病以男性為多,因此接受心臟移植手術者男性也占多數。目前台大、振興及三總等醫院,可於院內審查心臟移植案件,其他醫院則需送件至健保署審查。
因醫療科技進步,蔡建松觀察,早年每年約有180至200位患者等待心臟移植,如今等待心臟移植患者,每年增長到220至250位。他表示,早年接受心臟移植的病患,較多是擴張性心肌病變,屬於先天性心臟疾病,但隨著台灣經濟水平上升,近年缺血性心肌病變患者增加,像是血管堵塞、心肌梗塞等,近年已與擴張性心肌病變患者數不相上下。
心室輔助器拉長等待時間,但也增加感染、死亡風險。
蔡建松指出,早年心臟衰竭患者大多只開一次心臟移植手術,承受感染風險次數較低。近年因為葉克膜、心室輔助器的出現,無論是術前、術後加裝,都可能讓患者要承受多次開刀的風險。甚至有病人開刀後沒有成功「換心」,後續要做到四、五次手術,大幅增加手術複雜度、感染併發症及後續照護風險。
台北榮總心臟移植小組主治醫師許喬博表示,近年有心室輔助器拉長病人等待換心時間,但也同時增加病人的感染、死亡風險。他認為,末期心臟病患者等待心臟移植,如能先使用藥物或輔助治療穩定病情,不建議太早裝設心室輔助器,避免增加感染機率。
心臟手術挑戰大,醫療設備進步,存活率未顯著提升。
蔡建松表示,每一次的心臟手術,對全身器官都是一項挑戰,可能產生中風、心律不整、腦炎等併發症,加上開刀越多次,傷口預後不佳或感染,肝臟、腎臟功能也會變差,「開越多次,對器官的危險性都提高,預後照顧困難度也增加。」也因此,即使機械設備進步,但患者開刀風險增加,綜合起來,心臟移植手術後的存活率並沒有顯著提升,不過台灣心臟移植存活率相較全世界已算很好。
換心手術費用 多符合健保給付規定
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屬於重大傷病,手術雖要價上百萬元,但大多符合健保給付規定,因此讓患者無後顧之憂。許喬博表示,現行各類手術中,病人亦可自行選擇較好的醫材或術式,減少手術風險,像是等待心臟移植過程中,所裝設的心室輔助器使用期限若到期,但還沒等到捐贈心臟出現,則須換新的心室輔助器續命,至少會多出數十萬元費用。
責任編輯:辜子桓
推薦文章
-
健保大數據/聽力損失治療特色院所
-
聽神經損傷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 只能藉助聽器或電子耳矯正
-
老公為何聽不到我講話?50歲後聽力明顯退化 高頻接收能力最先下降
-
女性定期做子宮頸抹片 45歲以下男女建議打HPV疫苗
-
及時阻斷癌前病變 子宮頸癌早期治療存活率達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