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長石崇良:腎臟移植取代透析可減少醫療費用、提升生活品質

聯合報元氣周報 記者邱宜君‧李青縈報導
器官移植是挽救垂危生命的最後一線希望,長期來看,也能減少健保支出。圖/123RF

【本文重點】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如社會對器捐有更大的共識,未來可以朝擴大活體移植、推定同意等方向努力,幫助更多人延續生命,同時節省健保支出。肝、腎臟移植中,活體肝臟來源多,存活率高,但活體腎臟取得不易,存活率略低於大愛捐贈。台灣血液透析做得好,但生活品質不佳,腎臟移植是更好的選擇。糖腎共照計畫透過預防腎病延緩病人步入洗腎和等待移植的階段。雖已有人選擇大愛器捐,但仍有1萬多人在等待中,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器捐條例已擴大非親等限制,但仍不開放非親屬活體捐贈。--by ChatGPT

器官移植是挽救垂危生命的最後一線希望,長期來看,也能減少健保支出。以腎臟移植為例,移植患者無論生活品質、醫療費用,都比血液透析更好、更省錢。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國內器官移植案例數,分析器捐現況與各種器官移植的存活率。

身兼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董事長,健保署長石崇良對於器捐現況知之甚詳,他表示,若社會風氣逐漸達成共識,未來可朝擴大活體移植親等限制、推定同意等方向努力,為大愛和活體器捐開源,幫助更多人延續有品質的生命,長期也能節省健保支出。

肝臟移植較急迫,切除後可再生,活體肝來源多。

以移植案例數量最大的肝臟和腎臟為例,共通特色就是都有大愛、活體兩種來源。石崇良表示,肝臟移植活體來源比較多,因為進入末期肝病、肝衰竭或猛爆性肝炎的病人,雖然醫學上也能「洗肝」,但洗肝無法像洗腎那樣長久維持生命,若不能趕快移植,病人通常會很快死亡,家屬於心不忍,會有意願捐贈。此外,由於肝臟可切局部捐贈,餘下部分會慢慢長大,捐贈者接受度會比較高。

活體肝腎移植存活率較高,但活體腎臟取得不易。

至於腎臟移植,石崇良表示,活體來源的比率一直不夠理想,一部分原因是國人對於腎臟有些迷思,比如認為少了一顆腎會「腎虧」。另外一個原因是台灣血液透析做得很好,限制也少,所以末期腎病病人大多在洗腎,活體腎臟移植比率較低,國外則相反,通常活體腎臟移植多於大愛移植。

活體肝腎移植術後的存活率,略高於大愛捐贈。根據器捐中心96年到109年統計,親屬捐肝移植5,416例,術後5年、10年存活率分別為77%、68%,顯著高於1,722例大愛捐肝移植術後的69%、59%。

活體捐腎也一樣,這15年間親屬捐腎移植1,642例,術後5年、10年存活率分別為94%、86%;大愛捐贈的移植術後存活率則分別是89%、78%,都略低一些。

台灣血液透析做得好,患者生活品質卻不佳。

「台灣血液透析做得很好,但是生活品質並不好。」石崇良表示,腎臟不只是排泄器官,也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一般人的腎臟無時無刻在工作,但血液透析病人靠機器,兩天強制開工一次,等於每周密集承受三次血壓和電解質濃度的波動,身體會很不舒服。

長期來看,腎臟移植無論生活品質、醫療費用,都比血液透析更好。根據111年醫療科技再評估報告,相較於透析,每一人從透析改成腎臟移植,推估可省下大約371萬醫療費用。為了支持器捐,健保增列器官移植協調管理費、活體腎臟移植團隊照護獎勵費,腎臟移植手術支付點數也四度調升到21萬2,256點。

石崇良指出,長期洗腎醫療費用驚人,加上許多公醫制的國家床位有限,會設定較多給付限制,例如某個年齡以上需要自費洗腎,引導這些人接受腎臟移植。另外有些公醫制度國家如英國、東南亞國家,因血液透析一床難求、需要排隊,許多人就會採取腹膜透析,例如香港,只有接近三成是院所血液透析,七成都是腹膜透析。台灣洗腎給付限制很少,採取血液透析的比率高達91.7%,只有不到一成是腹膜透析。

糖腎共照延緩疾病發展,避免走向洗腎一途。

要延緩病人走向洗腎和等待移植,還是要靠預防腎病。石崇良表示,過去20年來,每年新增透析病患的人數原本節節上升,但健保署與醫界攜手針對初期慢性腎病、末期腎病前期進行個案管理,近兩年終於看到趨勢緩了下來。

糖尿病是造成洗腎主要原因,健保署將預防策略延伸,111年3月起辦理「糖腎共照」計畫,額外提供管理照護費及品質獎勵金,鼓勵醫療院所成立整合門診,讓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可以在一次門診就醫,提升疾病照護品質。

97-110年器官移植案例數 製錶/元氣周報

器捐還要加油

仍有一萬多人苦候器官

根據統計,今年截至六月中,累積有164人選擇大愛器捐,33人移植心臟、12人移植肺臟、56人移植肝臟、93人移植腎臟、3人移植胰臟,但還有1萬多人苦苦等候,顯示不論活體或大愛捐贈,都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石崇良表示,器捐中心改名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就是希望引導人們思考預立醫療決定(AD)和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DNR)的同時,也要考慮是否有意願加入大愛器捐行列。至於活體捐贈,目前仍不開放非親屬,石崇良說,這是為了保護弱勢、避免買賣。不過,最近器捐條例已經稍稍擴大非親等限制,容許無親屬關係的兩個家庭如果各有所需且配對成功,可以互相捐贈。

責任編輯:辜子桓

元氣周報

聯合報推出元氣周報,健康的、樂活的、環保的,每週日隨報附贈,12版版版

器官移植 腎臟移植 健保大數據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