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捐供不應求 逾萬人等待希望

聯合報 記者陳婕翎、簡浩正/台北報導
器官捐贈接力路跑昨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行,器捐中心董事長李伯璋(左)交棒給腎臟移植受

大愛器捐人數雖逐年提高,但捐贈數仍無法滿足需求,等候器捐人數今年首度突破一萬大關。專家表示,數據往往被低估,實際等候人數恐是統計數據的八倍,多數患者常認為等不到,乾脆不登記,或等待中途就放棄而離世。器捐中心昨舉辦器捐路跑活動,盼能將「捨、得」概念,棒棒傳遞下去。

器捐路跑首創「鐵三角接力組」,由器捐醫療團隊與受、捐贈者家屬組隊。健保署長、器捐中心董事長李伯璋與廿三年前協助腎移植的老病患李盈達、成大器官捐贈協調護理師李培瑜組成「三李鐵三角」參與路跑,李盈達說,「人生第一次路跑能獻給主治醫師,不僅高興也從沒想過」。

李盈達廿五歲時,被宣告得終身洗腎,時任主治醫師李伯璋建議等候換腎,兩年後幸運配對成功,現在能健康路跑,感激當年願意捐腎的人士及醫療團隊的照顧。

器捐中心統計,我國等候器官移植人數,去年最高峰時有九千五百七十六人,今年則在十一月突破一萬人大關,最高達到一萬零六人,腎臟等候人數最多,達七千七百多人,其他依序為肝、眼角膜、心、胰、肺及腸。

李伯璋說,國際間器捐等待期平均需三至四年,但台灣不論哪個器官平均等候期皆超過四年,雖然器捐數量逐年有小幅成長,但始終供不應求。

李伯璋無奈國內有完善判斷腦死的器官捐贈制度,但響應民眾不多,近年推動器捐者三親等內血親,需器捐時具優先順位,盼改變家屬觀念。

器官捐贈 器官移植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