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捐展現大愛 協調師:應有配套作到生死兩相安
為逝去的親人決定器官捐出或保留,對許多人來說相當艱難。身在器捐第一線的協調師認為,無論何種制度,都應致力創造生死兩相安的圓滿結果。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天舉辦「生命探索,用愛溝通」講座,邀請三軍總醫院器捐移植協調師葉姍姍與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長陳科神父分享器捐議題觀點。
葉姍姍說,有位父親病重死亡前決定器捐,年幼兒子平常與父親無話不說,但看到父親全身插滿管子,害怕靠近。協調師因此鼓勵小兒子畫下自己的小手,與父親大手交疊在畫中,大手握小手,讓兒子化解害怕。
葉姍姍也談起十年前一個難忘的故事。那年,救護車司機陳先生突然因病過世,家屬順應他生前心願,配合醫療團隊將他送往移植醫院器捐,不過途中卻提出要求,希望能讓他回家一趟,讓一家老小再見他最後一眼。
這個要求對醫療團隊相當棘手,因為救護車設備簡陋,器官缺血時間過長將有損害,因此一般來說不會同意。不過當時剛好順路,因此醫療團隊讓陳先生快速回家一趟。
救護車一開到,兩個年約3、4歲的孩子在門邊大喊「爸爸加油!」,親人紛紛對著陳先生說「你去當英雄,你的家人我來照顧」,還有長輩緩緩走近,表示要陳先生放心離開。
葉姍姍當時就坐在救護車上,她突然明白「原來這工作不只是為廣大等待者勸募,最重要的意義是讓捐贈者與他的家人都安心、讓一切圓滿」。
葉姍姍說,臨床上常見家屬想法不一致,家屬可能因為不清楚捐贈者病況,可能因家庭裡從來沒有討論過器捐議題,可能因為處在震驚情緒,因而各執一詞;明明同樣出於愛,有時卻不慎造成情感裂痕。
因此,器捐協調工作會盡量將病況與各種選擇解釋清楚,並為家庭創造一段溝通時間,而器捐的每個步驟,都應該有家屬參與。前面提到那位畫下自己的小手與父親大手交疊在的小弟弟,彷彿重新憶起了父親大手的溫度,又回到和爸爸很親密的狀態,後來他把這幅「大手小手」放在自己的書桌上頭。
「家庭成員平日吃飯時就可輕鬆談論器捐話題,及早獲得共識。」陳科神父說,器捐是無私的愛的表現,天主教原則上贊成器捐,天主教教理第二二九六條就寫道,器捐者在身心上所冒的危險和傷害,若與受贈者企求的利益成正比,則器捐合乎道德且是功績。當越來越多人瞭解器捐意義,就能散發人們相互幫助的情誼,有助國家社會正向發展。
陳科進一步說明,一個將走之人若有機會將有用的器官遺愛給另一個病重之人,無償前提下,在天主教教理是被道德允許的,也是值得被尊崇的行為。
會中有民眾詢問器官捐贈的條件中沒有生理年齡限制,好奇器官年輕與否是否影響受贈者的日後生活?葉珊珊表示,現代人的生理年齡和外表未必相符,很多年老者養生得宜,體能比許多年輕人更佳。
陳科神父呼籲,若認同器捐遺愛是美好的行為,平時就要注意保健自己身體,日後才有機會完成捐贈的願望。他說,死亡與無常不知那一個先到,應該把每天活成最後一天般珍惜。
推薦文章
-
免費「肺鏈疫苗」年底前打第二劑 全台35萬人符合資格
-
院長講堂/衛福部屏東醫院院長王森稔 老醫院拚新氣象為高齡醫療努力
-
【立即購票】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 延遲轉大人 XYZ 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
頭痛、走路不穩不是中風…隱球菌感染引發腦膜炎!公園、機車看到牠別亂碰
-
傅志遠/一場颱風假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