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眼庫成立5年 費用變低、成功率高

聯合報 記者簡浩正╱即時報導

由衛福部出資、台大醫院成立的台灣國家眼庫5年來,提高國人捐贈角膜量,整體使用率高達98%,沒有一位受贈者術後發生感染,其研究更改寫了菌血症患者不得捐贈角膜之舊思維。

過往台灣器官及角膜捐贈風氣不佳,60%的角膜移植依賴國外眼庫進口;衛福部於2013年提供經費設立台灣國家眼庫,由台大醫院承接。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台大眼科主任胡芳蓉看到患者需求,提出建置國家級眼庫的想法。經一年多的構思與確立經費後,於2013年8月開始推動國家眼庫,服務台灣北部及東部地區,並於成大醫院成立南部辦公室,服務中南部地區,納入健保給付。除了角膜品質把關,相關費用變低,提升國人捐贈角膜數外,使用率與成功率皆非常高,造福所需民眾。

台灣國家眼庫醫學主管、台大眼科部角膜科主任胡芳蓉表示,台灣每年約進行500例角膜移植手術。從前台灣因宗教信仰等觀念,捐贈角膜者少,國外角膜經過長途運輸、震動與溫度變化,會使角膜內皮細胞數目減少,影響角膜品質與手術成效外,病人還需自費支付國外眼庫5至10萬不等的費用,減低經濟弱勢患者重見光明機會。

為提升角膜捐贈量,胡芳蓉說在捐增過程做了改變:不摘取整顆眼球,改僅摘取眼角膜,並為捐贈者放置義眼片,改善捐贈者外觀及家屬感受;自訂捐贈角膜微生物檢驗篩選準則,從摘取角膜後,立即執行微生物培養,來提升菌血症捐贈者的使用率。

胡芳蓉說,因品質嚴格把關,讓捐贈者年齡不受限,國人捐贈角膜數量的確有顯著上升,由2013年的220例,成長至2018年的537例;此外,更提供角膜緊急修補使用,挽救60多位病人摘除眼球的厄運。

此外,胡芳蓉說,美國在1970年代曾有兩例菌血症捐贈受汙染的案例,導致過去普遍不接受菌血症患者角膜捐贈。但國家眼庫2014年至2017年以697例的捐贈角膜進行研究發現,其70例的菌血症捐贈患者,與其他非菌血症捐贈者有一樣的角膜品質與安全性,呼籲民眾勿有迷思,不辜負任何捐贈者的大愛。

菌血症 移植手術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