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一次在病人身上靜脈注射失敗的經驗

醫病平台 吳冠旻(實習醫學生)
示意圖。

編者按:這星期的兩篇文章是來自第一年進入臨床實習的醫學生在「醫學人文臨床討論會」的學習心得。一位醫學生因為靜脈注射失敗,當下未能及時向病人道歉而深感懊悔與愧疚。透過師生的討論,學習到學生應該對病人坦承自己是尚在學習階段、經驗不足的實習醫學生而誠懇為自己的失敗道歉,並利用這機會向病人衷心感謝他們對醫學教育所做的貢獻。另一位醫學生提出一個幾年前被發現肺腺癌已擴散至肝臟和脊椎的病人,最近被懷疑有腦部創傷或癌轉移,但家屬不忍心讓病人接受進一步檢查而發現已是病入膏肓。學生對於家屬的態度感到困惑而提出討論,討論中學生開始了解我們需要學習由病人與家屬的立場去了解他們的想法,才有可能找到他們能夠接受的建議。

「您好,我是實習醫學生,為了明天的手術做準備,等下會幫您進行手臂靜脈注射。過程可能會有些不舒服,再麻煩您多忍耐一下。」

雖然已經在同學的身上練習了數次,但真正站在病人面前,語氣還是不夠堅定,動作也顯得有些僵硬。對於所有的實習醫學生而言,每一個「第一次」都是很難忘的經歷—既期待著自己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兌現為實際的行動,展現白袍所承載的專業度;卻害怕任何一點的失誤,浪費了病人及家屬的信任。

拿起靜脈注射的針頭,我的手心微微出汗。

深吸一口氣後,我小心翼翼地將針頭刺入患者手臂上標記好的血管位置。那一刻,周圍的聲音彷彿完全消失,我屏住呼吸,全神貫注於針尖穿入皮膚的瞬間。我的視線牢牢鎖住那條血管,絲毫不敢分心。直到鮮紅的血液緩緩流入針筒,才稍微感到如釋重負,壓在心頭的大石悄然落下。而平靜接著取代了壓力,讓我能穩穩地完成接下來的操作。

然而,就在我準備推進軟針的瞬間,病人因疼痛微微縮了一下手臂。這不經意的動作,讓我原本穩定的手也隨之顫了一下,針尖的方向不禁偏離。我試圖重新調整角度與位置,卻再也找不到那條原本清晰可見的血管。護理師學姊見狀,便上前協助。然而,無論怎麼努力,針頭始終無法順利進入。我們只得無奈地抽出針頭,結束這次失敗的「初次嘗試」。

看著病人露出些許痛苦的表情,我裝作專注地收拾身旁的器材,低聲的說:「辛苦了,明天護理師會再協助您進行靜脈注射,現在先休息一下吧。」話語輕輕落下,卻藏不住心中的愧疚,而道歉始終哽在喉間,遲遲沒有勇氣說出口,最後只好帶著尷尬匆匆離開病房。自那以後,每次查房與病人互動時,心中總覺得少了幾分自在。尤其當需要替病人進行換藥、拆線,或是其他術後照顧時,那種不安的感覺便會浮現,擔心著他對我的信任早已在那一次失敗中悄然動搖。

直到約兩週後的「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我嘗試將這次事件的經過和自己的感受仔細描繪出來,坦白自己在當下因沒能及時向病人道歉而感到懊悔與愧疚,並以開放心態聆聽同學們的回饋及老師們的建議。

陳主任的一番話深深啟發了我:「道歉的意義並不在於追求病人的原諒,而是學會面對錯誤的後果,甚至勇於接受懲罰。然而,接受懲罰的前提是理解它的意義——它讓我們記憶更深刻,並從中成長。」讓我意識到犯錯本身並不可恥,反而是促使我們進步的契機。與其對失誤耿耿於懷,甚至選擇逃避,不如學會坦然接受錯誤帶來的挑戰,並藉這些經驗來豐富自己的學習歷程。就如同這一次靜脈注射的經驗,比起選擇沉默離場,我更應該在事前坦承自己是尚在學習階段、經驗不足的實習醫學生,並在失敗後勇敢向病人道歉,即使可能面臨一些不理解甚至苛責,但這些過程卻是讓我真正能夠成長的深刻印記。

賴教授的話讓我對醫病關係有了全新的理解:「與病人分享反思,展現醫者的力量,這不僅讓病人明白他們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更能賦予他們在病痛中一份尊嚴與成就感。」作為一名實習醫學生,我常常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擔心病人因此對我失去信任,這讓我不自覺地過度放大每個細節,將每個處置簡單地界定為對錯。然而,隨著學習的深入,我逐漸明白,醫病關係並非單向的「治療」與「被治療」,而是充滿互動與信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病人不僅是我們的學習對象,更是我們成長的夥伴。他們的支持和配合對我們的學習至關重要,並深刻影響著醫學知識的傳遞與實踐。當有機會時,我會更加主動肯定病人對醫學教育的貢獻,這不僅能加強我們之間的信任,也能讓病人在漫長的住院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成就感。

「您好,我是正在學習的實習醫學生,接下來會為您進行手術前的靜脈注射。如果過程中有不適,請您多多包容,也非常感謝您的理解與協助,對我們這些還在實習階段的醫學生來說,這是非常寶貴且重要的經歷。」我想在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境時,我會試著這麼說。

我不會再逃避責任,而是學會誠實面對自己的不足;不再誤解醫病關係的單向性,而是勇敢分享自己的學習過程,邀請病人一同參與其中。我相信,這樣的雙向醫病關係,將成為我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我也將不辜負這些寶貴的經歷,將它們轉化為不斷進步的動力,繼續邁向更成熟的醫師之路。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