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一位令人難忘的病人

醫病平台 黃彥勛(實習醫學生)
儘管可能面對的死亡,但我想我們的陪伴某種程度成為了周阿姨和死亡間的緩衝軟墊,面對未知的恐懼。醫師陪伴照顧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123RF。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有機會長時間關心照顧病人的心得報告。一般的醫學生在最後兩年的臨床醫學要輪流到各專科,甚至到不同醫院學習照顧病人,很少有長期照顧同一位病人的學習機會。這是來自三位醫學生在五年級時有內科、外科各三個月持續在一個不是「醫學中心」規模之教學醫院的臨床學習心得。院方鼓勵這些醫學生持續關懷病人,出院或轉科之後,回來門診或再住院都繼續保持聯繫,而有機會更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疾病所遭遇的病痛與後續的病情發展,以增加他們了解疾病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

一位醫學生分享他因為長期追蹤病人,才了解主治醫師的用心良苦、病人化療之後副作用帶來的懊悔、以及最後康復的喜悅,使醫學生學習到將來如何照顧病人,可以更加暸解病人的感受以及如何鼓勵病人。→想看本文

一位醫學生透過深入的與病人互動,才自問為什麼病人會不敢問醫生問題,而開始思索「到底要當一個怎樣的醫生,病人才不會怕問你問題呢?」。→想看本文

一位醫學生陪伴一位第四期脂肪肉瘤的病人,勇敢地接受了困難的大手術,而見證了病人能以爽朗的個性面對可能無法避免的死亡。「我想我們的陪伴某種程度成為了她和死亡間的緩衝軟墊,讓她知道有我們還持續顧著她,和她一起往下奮鬥,面對未知的恐懼。」學生的這句話正是我們希望醫學生對自己價值的肯定,他們因為能更了解病人與家屬,而有「同理心」,同時更能肯定自己,「醫學生真的能夠幫忙病人」,而不再是「路障」。

阿姨是我外科第一週就遇到的病人,記得她和四個姊妹和先生一起湧入了診間,阿姨右腳內側在三個月內整個腫起來,大家都很緊張,而我成為了替她寫初診病歷的人,老師不在的診間緊張的氣氛瀰漫,我們都知道後面的路必定艱辛。

第二次住院前的紀錄也剛好分配到我寫,周阿姨在 fine needle抽吸後診斷出一個肉瘤(sarcoma),影像上看起來大概有10*20公分大。我記得周阿姨用自己粗獷霸氣的聲音和老師討價還價著,上網看過的她知道這種癌症極為惡性,因此迫切的希望從老師口中聽到一個保證。

「目前影像上沒有看到肺轉移,因此以目前的證據來說,沒有迫切的生命危險!」老師那天如此說了,也成為後續周阿姨一直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目前沒有生命危險啦!」

周阿姨本身是個成功的旅行社老闆,他們從60年代租遊覽車開始,慢慢做台灣的國中小畢業旅行、後來往鄉里區公所週末旅行團發展,近些年國內市場萎縮決定開始接日韓和東南亞的半自助旅遊,她經歷了「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靠著自己打拼出了三峽的一方天地,也逐漸在讓兒女接手。

我感覺她在面對疾病時,從一開始的否認逐漸轉換到不甘,反覆在思考甚麼時候可以去上班,如果自己走了財產小孩怎麼辦,曾經仰賴自己的公司會不會產生很多問題,又或者其實大家根本不需要她?她的生命突然出現了個薛丁格的盒子,沒人知道打開來到底是生是死,周阿姨努力在老師的字裡行間,尋找可以抓住的確定性。

刀房內我們隨著氣管內管的起伏屏息,拿出那個緊貼股動脈、股靜脈、股神經的超大肉瘤,阿姨決定賭一把,為了保住腳的功能我們盡力把血管神經旁的組織清下來,因為沒辦法留足「安全邊際」(safe margin),術後放射治療必須照滿劑量,這樣可以獲得2/3的存活率與腳的功能。

我手上握著比橄欖球還大的肉瘤送往病理科,沈醫師切開始白色和黃色的組織交雜的湧出,是一顆「脂肪肉瘤」(liposarcoma),裡頭分化不良的肌肉細胞狂草般蒼勁劃過黃色的脂肪,化驗結果是脂肪肉瘤第四期,預後顯然不好。

術後的日子,看到阿姨右腳內側的皮鬆鬆的一包,上面有個25公分長的傷口,黑色的縫線、參差的結,限制著阿姨的行動。儘管此時她已經並非我的病人,我仍和同學們一起去看她,聽她每天和我們討價還價自己重新又怎麼理解預後,看著引流的量減少一天天的期待出院。

老實說那時的我們很多時候也會被她問到啞口無言,「老師說的是實話嗎?」 「我是不是真的會死?」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答案,此刻我們也無法回答,因此我們也只能隨著傷口逐漸癒合早晚的陪伴,並期望事情不要走下坡。

儘管在大腿張力比較小,周阿姨的傷口因為太長而恢復得很慢。在醫院倒也沒也有什麼事,每天就是聽她說說心事和自己的故事,每天吃什麼家裡有幾個人,選前的時候花一個小時努力說服我蔣經國是最好的總統、選舉請投國民黨。我發現信任感建立在時間的流逝,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知識不足且說話笨拙,但反覆的「早安,阿姨妳過得如何?」竟讓我們成為了老師和病人之間的小小傳聲筒。

在教學團隊的病人往往沒有意識到,被學生看到或許是部分隱私的消失,但醫師加上醫學生會讓你獲得更充分的照顧,因為我們不會,所以各種大小事都會被我們呈現給老師,從保險不會辦到回家計程車怎麼叫,這樣的好處真的是我過去從未想到過,也是為何教學團隊從一開始被病人拒之門外,最後逐漸被大部分的病人所接受。就這樣,在每天計較到底是100還是150cc量的日子裡,周阿姨終於出院了。

接下來的畫面我真的是難以忘記,阿姨第一次回診時我特別跟原本老師小小請假去看她,只見門診外面的椅子旁遠遠就有個身影在跟我招手。我還沒到就聽見她大聲地說:「來來來東西太多了,你幫我拿進去。」

滿滿兩超大袋的三峽金牛角,一盒10個她大概拿了30盒進來,真的是多到我兩隻手完全拿進不診間,太有心了。門診的護理師們、老師和我的同學們都覺得又荒謬又有趣,檢查過傷口狀態後就要準備放射治療來挽救生命了。

儘管可能面對的死亡,但我想我們的陪伴某種程度成為了周阿姨和死亡間的緩衝軟墊,讓她知道有我們還持續顧著她,和她一起往下奮鬥,面對未知的恐懼。

延伸閱讀:

3/25 長期追蹤病人是醫學生臨床實習最好的學習方法

3/27 病人為什麼會不敢問醫生問題呢?

化療 恐懼 外科 住院 副作用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