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生?不生?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

醫病平台 江盛(婦產科醫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女性與生育」。我們邀請一位博覽群書,曾經負責一所新設醫學院人文課程設計的資深婦產科醫師,分享他對墮胎的臨床社會醫療經驗,並介紹歷史上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幾位女性英雄,以及探討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的政策,並對這複雜的問題寫出他個人的看法。我們希望之後也能有其他專家表達他們的看法。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生?不生?墮胎在法律、政治和社會上的爭議

醫病平台/生?不生?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女性

圖/本報資料照片

診間進來一對中年男女和一個懷孕26周的16歲少女,絕望表情的父親詢問醫師是否能終止妊娠,中年女人則是當事少年的母親,這種懷孕是不罕見的情境:一起念書,也念到床上。可惜,和不少人的生命經驗類似,愛情不被祝福。

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荷爾蒙和愉悅中心造就性高潮,具有紓壓和幸福感,卻是演化的餌,誘使人不加思考生之危險。性事奧妙,生育卻涉及社會階級、文化、貧富、教育、美感經驗等主觀卻也客觀的變動因素。

台灣青少女(15到19歲)生育率由十多年前的千分之十點九下降至目前的千分之四,是世界低的國家,遠低於美國的千分之三十九、英國的千分之二十九。性壓抑如果是美德,似乎應該褒揚台灣青少年才是。但是,為什麼社會新聞會出現青少女懷孕卻導致相關人自殺,在浴廁生產,或棄嬰,甚至殺嬰?

貧窮家庭的青少年性行為較早、對象較多,青少女懷孕率在貧困鄉村或大都會貧困區都偏高,這些地方的性教育和避孕訊息缺乏,不容易取得避孕方式和墮胎服務。

台灣土地七成是山地,人口聚集在狹窄的西部走廊和北部盆地,密度其實世界第一。產科醫師和健保政策固然支持生育的女人,但不能忽略避孕者的美德和許多好處。健保補助產檢和生產,卻不支付墮胎、避孕藥、避孕器、事後避孕丸和輸卵管結紮的費用。歷年來臺灣生產數目減少所省下來的數十億費用,並沒有轉移到婦女的健康維護。支持生育和支持避孕並非對立,遺憾的是健保政策所透露的脈絡卻是如此。

空氣汙染、環境惡化、地球暖化和戰爭都是人口和國家主義擴張的果,人類和平的關鍵取決於女人是否能容易取得避孕的知識和器材。人口的影響可以舉1960年代的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為例,當時兩地和台灣的生育率皆為7,是貧窮又保守的國家,但是1972年解放戰爭後獨立的孟加拉,支持包括真空吸引在內的避孕方式 (台灣40年前滿街廣告版上的月經規則術)來控制人口,其生育率下降一半,而巴基斯坦生育率至今不變,貧窮如故,還成了凱達組織首腦賓拉登的溫床,他有17個小孩,11個太太,巴基斯坦生育率如果持續,不到30年人口將超越美國,而該國只比德州稍大。

泰國、菲律賓也是對照,泰國有極佳的家庭計畫,生育率降到2以下,菲律賓由於天主教會阻撓,生育率一直在3以上,泰菲兩國人口在1950大致一樣,但目前泰國人口六千多萬而菲律賓超過九千萬,平均國民所得泰國是菲律賓的2倍。

2010年,北非中東吹起阿拉伯之春,敘利亞動亂迄今,這些國家的特徵都是年輕男性眾多卻苦無工作機會。

婦產醫師Malcolm Potts在一篇名為「為什麼男人不能更像女人:性,權力和政治」的論文(2005)指出:過去20年,美軍介入的戰爭,除波西尼亞外,其餘國家的生育率都在4以上。美國若支持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提供免費避孕藥或避孕器,將會比建造戰斧巡弋飛彈,坦克和戰機便宜有效。避孕後,女人進大學的比例將增加,自然削弱父權國家的勢力及暴戾之氣。

生育是自由,但避孕者深思熟慮,其壓抑生殖本能對環境生態和世界和平具備德性。台灣目前生育率只1,足見台灣女人在生殖旺年大多在避孕,而不是懷孕。

婦產教科書都有墮胎、避孕、性病、精神疾病的章節;產科生涯30多年,很多醫師覺得按嚴重順序應該是精神疾病比重最先,懷孕最危險又值得避免的是孕婦自殺,醫師必須敏感體會那些造成自殺的社會因素。其後是性病,沒有不能治療的性病。接著是避孕和墮胎,這兩章不再像30年前那般的困難。墮胎如今以藥物為主,相當安全,過程可能比感冒還輕鬆,會變得困難是體制和人為堆砌的高牆和障礙。

診間沒有出現的少年被母親責罵,咒說他一生前途毀於一旦,接下來的兩次產檢只有他的母親陪同少女前來;之後,她們再也沒有出現在醫院。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

生育率 懷孕 避孕藥 墮胎 避孕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