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成為青少年憂鬱調適的「Google Map」

醫病平台 葉雅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青少年憂鬱症」。感謝兒童精神科的領頭羊宋維村教授推薦這方面的權威陳質采醫師,由她主導之下,她以醫師的臨床經驗介紹在診斷上的困難以及治療的基本原則。

並介紹兩位這方面的專家:「心理衛生專家」解釋心理健康促進與憂鬱防治是持續且漫長的教育過程,作為青少年堅強的支持後盾,可以把自己想像成青少年憂鬱調適的Google Map,提供所需的支持與資訊。

「高中專任輔導老師」分享她多年與學校導師、家長合作的經驗,每位憂鬱症青少年個案都有獨特的故事與不同的需求,需要個別化制定輔導目標與提供量身訂做的輔導措施。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黑洞般的青少年憂鬱症

圖/ingimage

「整日看與疫情有關、重複報導的新聞內容,覺得好煩、覺得自己快得憂鬱症了。」這是今年初我們製拍一部提醒青少年如何因應新冠病毒疫情產生的壓力與情緒困擾的影片,其中一位受訪學生帶著笑容、脫口說出的分享。說出「憂鬱症」這三個字,對現在的青少年似乎不是難事;然而,在二十多年前,台灣民眾對憂鬱症的認識卻相當有限、難以啟齒,根據我們的調查,當時將近七成民眾不太清楚如何區辨憂鬱情緒和憂鬱症,也不知道怎麼找與憂鬱症有關的求助防治資源和資訊。經過多年來的教育宣導,許多民眾、尤其是較年輕族群,對憂鬱症的觀念認知已提升許多。

青少年憂鬱知多少?

依據我們歷年調查發現,十多年前,台灣青少年每五位有一位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近年下降至每七位有一位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雖然如此,整體而言,青少年憂鬱比例仍高;這兩年來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全球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比例大幅增加,年輕族群比其他族群更受影響,也因疫情使用網路時間更長。遭受網路霸凌而有情緒困擾比例更驟升,最新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結果發現,2.5%青少年曾經被網路霸凌,以全台110學年度國高中職數(117.3萬人)換算,全台有2.9萬名青少年被網路霸凌,而其近一年經常出現自傷或自殺企圖的比例就至少有3成。這是年輕世代面對的新危機,也是我們陪伴青少年、促進其身心健康過程中會面臨的挑戰。

一項由美國的遺傳學研究單位於2021年發布的調查指出,有16-24歲孩子的父母,僅半數能正確判別青少年的一般行為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而參與調查的青少年中,近四分之三心理困擾的青少年希望父母能為他們尋求治療。而一篇發表於2021年5月《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版》的研究指出,12至17歲青少年的重度憂鬱症發病率從2011年的8.3%增加到2016年的13%。僅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接受治療。一般而言,憂鬱的青少年許多症狀和青春期受荷爾蒙影響的成長反應類似,例如易怒、好爭辯、不易集中注意力,有厭食或暴食等現象,所以覺察及正確辨識青少年的憂鬱情緒或憂鬱症非常重要,避免錯失、及時發現,避免錯過予以協助的時機,是進行憂鬱防治宣導教育最重要的目標與任務。

善用社群平台,結合資源進行憂鬱防治宣導

幫助及陪伴青少年度過深具挑戰的身心轉換期,「了解」是促進心理健康的第一步,需要持續透過宣導教育提升其對心理健康正面的認知,與對憂鬱症的正確認知。父母教師們要學習辨識青少年的憂鬱情緒與憂鬱症,除了了解相關症狀之外,建議可進行憂鬱症校園普篩,找出高關懷族群適時予以協助。並鼓勵青少年要開口求助,當壓力或負面情緒累積已無法自行紓解,馬上尋求專業協助,別讓憂鬱情緒持續惡化。

對身為數位原生代的青少年而言,現今認識世界、獲取資訊、人際互動方式多透過網路,進行憂鬱防治宣導教育,要善用不同的社群平台,結合不同的資源,提供青少年適合也需要的資訊,例如董氏基金會創建華文心理健康網站、線上諮詢聊天室、憂鬱檢測量表及APP、設置例如FB、IG、TIKTOK等社群帳號,透過這些平台持續提供憂鬱與心理健康新知,並將許多資訊以圖像、影音方式呈現,更能吸引青少年,藉由這些管道宣導推播,讓青少年提升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能。

心理健康促進與憂鬱防治是持續且漫長的教育過程。作為青少年堅強的支持後盾,可以把自己想像成青少年憂鬱調適的Google Map,能提供有需求的青少年對應的支持與資訊。就像在Google Map設定一個目的地(需求)後,提供他們多種選擇,讓青少年了解如何到達,可以依據的路線、交通工具與時間訊息、中間是否有需要的停靠點、鄰近還有甚麼餐廳、休閒娛樂場所等等。給予指引和正確的資訊、讓孩子知道怎麼獲得憂鬱防治資源、有哪些求助的選擇,只要願意面對,方向對了,就不怕到不了健康生活的園地。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

青少年憂鬱症 心理健康 負面情緒 網路霸凌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