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穿戴裝置監測心跳、血壓準嗎?醫師教挑選秘訣

醫病平台 小芋醫師(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師)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第一次討論有關醫療與科技產品的文章。週一我們登載一位醫師介紹利用穿戴裝置監測如心跳、血壓等生理數據的可能,週三我們邀請一位研究這種穿戴式器材裝置且擁有生理學博士學位的醫師教授,提出對這種科技監測的隱憂,週五則由一位病人分享他在實際使用這種科技產品所遭遇到的問題。希望這幾篇文章能及時的提供一些觀點給大家參考,也幫忙了解為何近日新聞報導台灣政府禁用apple watch監測心電圖的功能。

如何挑選穿戴裝置很重要。

「醫生,你看我新買的手錶,還可以量血壓哦,我就可以常常量血壓了,你覺得怎樣 ?」

台灣高血壓病患雖然不少,但是有規則追蹤的比例有限。隨著穿戴裝置的發展,穿戴裝置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但是大家不免仍會有疑問:這樣的設備準確嗎?可靠嗎?

穿戴式裝置已經發展相當久的一段時間,從計步、睡眠等基本功能,陸續增加心率、疲勞、及血壓等,有些裝置配合大數據的資訊將生理訊號測量的精確度及穩定度逐漸加強,甚至達到醫療的等級。這些穿戴裝置運用的原理方法是利用光學感測器測量脈搏稱之為「光體積描記法」(Photoplethysmography, PPG),換句話說,就是利用光學測量血管中血流量的變化。當LED光源滲透進皮膚、組織和血管,光源會因心臟跳動產生的血管壁變化而有不同的反射量。不同色光的波長對於不同膚色有不同反射量。感光二極體接收訊號時容易受到外界光源干擾而造成誤差,所以感測器與皮膚的貼合是很重要。為了增加準確性,有些手錶的底部和錶面裝有電極導片,藉由底部的電極導片與手腕接觸,錶面的電極導片與另一隻手的手指接觸,測得單肢導極心電圖(ECG)。綜合PPG和ECG的信號可以運用於血壓演算。這種取得血壓的數值準確度就能大幅度提高,甚至達到醫療等級。

除了血壓、心率,很多穿戴式裝置也有提供其它生理數據監測,包括:

1. 心律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藉由心率不斷有微小的快慢變化,可反應疲勞壓力程度。

2. 心房顫動量測:心房顫動是指心臟一種不正常跳動,可能有心悸胸悶等症狀, 而且容易造成血液凝固造成血栓,血栓若順著血流到腦血管,容易造成栓塞,成為腦中風。

3. 睡眠品質:紀錄睡眠時間、深淺度、期間的心率。

4. 血氧濃度

5. 運動方面:步數、消耗的卡洛里、期間的心率。

但是該如何選擇穿戴式裝置呢?台灣法令規定如果要取得醫療器材認證,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實驗,取得認證後又會使該產品販售的地點受限,使得即使可達醫療等級的產品不願進行認證。所以市面上產品繁多卻又良莠不齊,消費者如何選購實在是一項問題,但可以把握幾項為主要原則:

一. 選擇以指腹測試的機種,因為指腹較不受膚色、毛髮等影響,而且此類產品是採PPG和ECG雙重測量方式。手錶的底部和錶面裝有電極導片,藉由底部的電極導片與手腕接觸,錶面的電極導片與另一隻手的手指接觸,測得單肢導極心電圖(ECG)曲線。測量時,使用者從測量姿勢會形成一迴路。這種綜合PPG和ECG的信號運用於血壓演算,準確度高。若不需指腹測量的機種,往往是光學測量而得的血壓值,誤差值可高達百分之三十五。如果是高血壓病患應選擇準確性較高的測量機種,雖然價格較高,求得正確的數值才是重要的,

LED光源有紅光與綠光兩種,對於需要監控心率者,綠光PPG與紅光PPG並無太大差異;但如果針對靜態測量血壓及肺部疾病的病患且需要追蹤血氧濃度者,則建議選擇紅光PPG。但現在也有少數商品同時具備綠光與紅光, 以同時監測心肺功能。

二. 產品的準確度牽涉到測量方式、傳感器、與演算法,身為消費者最好能實地操作測量。另外,很多產品雖然便宜,但是壽命相當短,變成不必要的垃圾,所以應該選擇能在展售現場試用測量或是有保固一年以上的產品為優。

三. 尤其技術上的進步,有些產品還能有血管彈性、心臟風險評估指數、危險異常通知、通訊定位、用藥提醒等功能,對於一些高風險族群可以增加選擇性。

雖然穿戴裝置成為趨勢,但是仍有一些缺點。尤其功能越多,可能需更長的學習適應時間。另外,如果有定位通訊等功能的產品,或者使用功能越多,耗電的程度也會更快,商品的續航力往往呈現最低功能下使用的時間,實際使用功能越多,待機時間往往減少很多。對於某些族群,常常需要充電可能會增加困擾。

健康是良好生活品質的基礎,但並非單一使用某種營養劑、藥物或多食用某些食物即可,扎實的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心跳配合足夠的運動才是不二法門。現在的裝戴裝置能協助我們了解本身的狀況,但是面對市面產品品質不一的狀況下,應根據自身的狀況慎選。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

高血壓 心電圖 穿戴式裝置 心房顫動 腦中風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