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最冷恐降至15度!醫授3大原則降天冷危害:慎防猝死風險
中央氣象局表示,今、明兩日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較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專家提醒,需留意天冷的健康危害。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表示,今(5日)日氣溫漸降,北台愈晚濕冷,中南部白天舒適、早晚涼冷;今晚明晨北台平地最低氣溫將降至15度左右;明日北台仍濕冷,中南部早晚涼冷,有心血管疾病及高齡者,要注意保暖。
預防天冷猝死風險
台大心臟內科名醫王宗道曾受訪表示,攝氏26至28度的氣溫對心血管最友善,但環境溫度從攝氏26度每下降一度,心血管阻塞風險就提高3到5%。
王宗道表示,當皮膚接觸冷空氣的面積越大,血管越容易收縮,導致血壓升高;若血壓飆高的位置在腦血管,則容易導致腦中風。因此原本心律不整、心血管狹窄症狀者,容易血管收縮造成情況不穩。氣溫若持續偏低,身體、血管較能習慣,比較不會有急劇收縮的狀況;反之氣溫若差距過大,則發生猝死的風險升高,因此皮膚接觸冷空氣的面積愈少愈好。
預防天冷猝死,王宗道表示,最關鍵是個人要能掌握自身的狀況。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者,就算正服用藥物控制,也要在早上起床、晚上睡前定時量測血壓,注意是否平穩。另外,也要留意氣溫下降期間,是否有胸悶、喘不過氣等症狀,若頻率增加或是合併全身性症狀如冒冷汗、想吐,則一定要進快就醫,千萬不能心存僥倖,等到隔天或過一段時間才就醫,「往往憾事就在這時候發生」。
三大原則降天冷危害
馬偕紀念醫院老年醫學科醫師張智博曾受訪表示,年長長輩可以遵循「穿暖、補水、起慢」三大原則,降低冷天帶來的健康危害。
張智博表示,氣溫變低時因為出汗減少,很容易忘記補充水分,導致血液變得黏稠,不只影響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也容易使得皮膚缺水乾燥,張智博表示,為了扺抗低溫,身體必須產熱增溫,消耗的熱量增加,也會增加基礎代謝率,請多提醒長輩適時補充熱食和溫開水。
另外長輩常半夜上廁所,張智博提醒不管是半夜起床或是早晨起床,都要記得緩身下床,勿過於急促,最好可先在被窩裡活動各處身體關節、舒展筋骨,靜待3到5分鐘後再緩慢下床,適應溫差也能預防跌倒。
推薦文章
-
植物肉退燒?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物恐致癌、增心血管疾病風險
-
每天4分鐘大大降低心臟病風險!醫師教「改變日常5習慣」不用特別去運動
-
專注照護台灣十萬腎友 萬益特醫療用品獨立成立
-
他為健身一個月狂吃900顆蛋「壞膽固醇意外沒增加」:精力和性慾都提升
-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失智症專家邱銘章預防失智現身說法 「我戴助聽器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