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心臟病患者也會!醫:這些人是心因性猝死潛在族群
心因性猝死不只心律不整的患者發生,據衛福部統計,去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前三名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以及肺癌,其中心臟疾病的死亡人數較先前上升了4.5%,而且有年輕化趨勢。
心臟科醫師表示,據國外相關研究統計,35歲以上的成年人,心因性猝死盛行率約0.1%至0.2%間,推估全台每年至少逾2萬3000人因此喪命,平均每小時就有2.6件心因性猝死事件發生,且多達2/3發生在非心臟病患者身上。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子林表示,心因性猝死指的因心臟疾病所引起的非預期性的死亡,特色是症狀發生1個小時內病患可能會失去意識,且死亡率極高。
台北榮總心臟科主任林彥璋表示,猝死來得快速,除先天基因缺陷所造成的異常外,多半是心臟方面的原因所引起,如冠心病、心臟衰竭等,年紀愈大比例愈高。而針對心因性猝死高危險族群,目前雖然有植入性去顫器可使用,但電擊次數過多,長久下來心臟也會變得脆弱。
林彥璋說,年過35歲有心血管病史者的患者為高風險,或有吸菸、肥胖、甚至曾經暈倒、家中曾有人猝死者,都是潛在危險族群,應定期至醫院檢查,或透過基因篩檢、影像檢查等,避免心因性猝死發生。
推薦文章
-
性早熟造成骨齡超前?醫:肥胖也會造成骨齡暴衝、縮短長高時間!
-
50歲大腦衰退前超前部署 「8習慣」趁早養成降中風、失智風險
-
維他命B群因為是水溶性就沒風險嗎?教授告訴你並非如此
-
26歲工程師「硬不起來」 醫:勃起功能障礙年輕化
-
改善衰老時間和生活質量 專家揭4種科學支持方法有助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