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道檢查科技助攻分析菌叢預防疾病 AI準確偵測瘜肉

聯合報 記者廖靜清/報導
有別於傳統健康檢查,新科技除了揪出腸胃不適問題,也可以擬定健康促進計畫。圖/AI生成

現代人腸胃毛病多,腹脹、腹瀉、便祕、胃食道逆流是常見症狀,如果放任不管或是經常吃成藥壓制症狀,容易演變為慢性腸胃炎、潰瘍。腸胃好壞與全身健康密切相關,包括心理狀態。面對腸胃不適,要從根本找出原因,各種新科技應用有助於精準檢測,還能預防慢性病。

腸道菌相攸關全身健康

俗話說「腸胃好,人不老」,腸胃道不只消化食物,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複雜的微生物叢如果失衡,可能引發各種健康問題。林口長庚醫院微菌治療中心主任、肝膽胃腸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表示,腸道菌叢包含多種微生物,好菌(益菌)、壞菌(致病菌)要共生平衡,並非壞菌愈少愈好。就像亞馬遜叢林的林相,強調生物多樣性,從多方面保護身體,提供免疫防禦機制。

有別於傳統健康檢查,新科技除了揪出腸胃不適問題,也可以擬定健康促進計畫,甚至在疾病尚未出現明顯症狀前,即早掌握腸道失衡的警訊,進行風險預防及營養調整。李柏賢說,腸道檢查推陳出新,包括腸道菌相檢測、AI輔助的腸鏡檢查、膠囊內視鏡,對於棘手的「困難梭菌」感染有著極高治癒率。這些檢測方式已廣泛應用於個人化營養建議、疾病風險分析,更往精準醫療邁進。

腸道菌相檢測套組:

可了解腸道好壞菌的組成

腸道菌相檢測是什麼?李柏賢指出,這個套組是利用基因檢測技術分析個人腸道內的「好菌」與「壞菌」組成,包含比例、含量、多樣性,目的是找出隱藏在腸道中的健康密碼,可作為個人飲食與生活管理的指引。「腸道菌叢分析檢測的目的是達到預防疾病、調整體質,並非診斷或治療方法。」他強調,檢測報告出來後,再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調整生活方式。

李柏賢說,「腸道菌相檢測套組」未來可以包含在健檢項目內,把好菌壞菌都列出來,例如比菲德氏、乳酸菌、龍根菌等,可精準補充缺少的好菌或營養素,迅速平衡菌相。要特別提醒,檢測結果僅顯示風險程度,並不代表一定會發病,重點是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的腸道問題,或是有其他相互影響的潛在慢性病,先下手從飲食習慣、生活型態來改善腸道環境。

AI輔助的腸鏡檢查:

提高瘜肉偵測率和準確度

無痛大腸鏡檢查已是非常成熟的檢查技術,透過人工智慧系統的輔助,檢查時可同步偵測、標示並分析可疑瘜肉,提高準確度。「九成瘜肉是良性的胃底腺瘜肉。」李柏賢說,如果是腺瘤性瘜肉,需要切除並追蹤,因為它有發展成癌症的風險。不過,腺瘤性息肉常是平坦或凹陷狀,且位於腸道皺褶處,不易發現。AI輔助技術如同多了「第三隻眼」,協助醫師初步判讀瘜肉的類型,檢查大腸癌無所遁形。

膠囊內視鏡:

把包括小腸的全腸道照清楚

現代人飲食不均衡、三餐紊亂、壓力大,罹患腸胃道疾病的風險大增,如果有找不出原因的出血、黑便、反覆腹瀉,就需要膠囊內視鏡檢查腸胃鏡無法到的小腸。膠囊的大小如一顆藥丸,內建微型攝影機、光源和無線傳輸裝置;吞下之後,會隨著消化道蠕動完整通過腸胃道系統。李柏賢指出,膠囊內視鏡的風險是「卡住」,原因為小腸狹窄或腸道腫瘤,所以檢查前要先照電腦斷層。

李柏賢表示,若懷疑腸道狹窄情形,可先接受可溶性膠囊測試,確認腸胃道是否具有足夠的通暢度。膠囊內視鏡可提供困難的小腸病灶診斷,優點是無需麻醉、無疼痛,能觀察小腸全段(約6公尺),適合不耐受傳統內視鏡的患者。膠囊內視鏡主要用在檢查小腸病灶,包括不明原因腸道出血、小腸發炎、小腸腫瘤、不明原因腹痛及營養不良等,有助於診斷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

糞菌移植(FMT):

治療反覆性或困難梭菌感染

糞菌移植是一種新的療法,目的為「重建腸道菌相平衡」。李柏賢說,將健康捐贈者的腸道微生物(細菌、真菌、病毒)植入患者腸道,或是製成膠囊服用,以取代失調的腸道菌叢。依據衛福部特管辦法,糞菌移植目前唯一核定的適應症為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的困難梭菌感染,包括成人及兒童,這項技術的成功率達九成。過去困難梭菌多使用抗生素,但容易復發,且會殺死正常菌叢。

李柏賢表示,腸道微菌叢植入除了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也開始應用於自閉症、巴金森病、失智症等腦神經疾病,在醫學實踐上有愈來愈重要的作用,顯示突破性潛力。

糞菌移植是一種新的療法,目的為「重建腸道菌相平衡」。圖/123RF

發炎性腸道疾病 胃食道逆流 困難梭菌感染 大腸癌 克隆氏症 息肉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