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辣易得痔瘡?3情況易與痔瘡症狀混淆 4件事預防
不少人餐餐無辣不歡,但「吃辣會得痔瘡」的傳聞又讓這些嗜辣族們擔心不已。大腸直腸外科陳威佑醫師指出,許多人誤以為吃辣會直接導致痔瘡發生,但痔瘡的真正成因主要是肛門靜脈壓力增加,當靜脈受到長時間的壓迫或循環不良時,容易導致血管擴張、腫脹,進而形成痔瘡。民眾吃辣後排便的灼熱感,與痔瘡發作時的感覺相似,就會得出吃辣引發痔瘡的結論。
3情況易與痔瘡症狀混淆
1.吃辣後,殘留辣椒素接觸肛門
陳威佑進一步解釋,人們在吃辣後,會刺激腸胃蠕動、導致腹瀉,而辣椒素不會在腸道內完全被消化,有些成分會直接排出體外。當這些殘留的辣椒素接觸到肛門,會引發局部刺激,導致灼熱、刺痛或不適感,可能讓人誤以為自己長了痔瘡。
2.頻繁排便
此外,在正常情況下,肛門周圍的皮膚有一定的耐受力,不過如果短時間內頻繁排便,糞便中的刺激物,例如胃酸或未完全消化的辛辣成分會反覆摩擦肛門,導致黏膜發紅、腫脹,甚至產生刺痛感。這種局部發炎的狀況,也容易與痔瘡的症狀混淆,讓民眾產生誤判。
3.用力排便除此之外,陳威佑指出,許多人會不自覺地用力排便,導致腹內壓升高,進一步影響肛門靜脈的壓力,使血液回流受阻。頻繁用力排便會讓肛門血管過度充血、腫脹,進而產生不適感。
對於本來就有痔瘡的人,頻繁腹瀉與用力排便會進一步擠壓靜脈,使痔瘡腫脹更加明顯,可能導致出血、疼痛加劇。陳威佑也提醒,這會讓患者以為是吃辣惹的禍,但實際上這種情況下的痔瘡發作是由腹瀉引發。
痔瘡是因肛門靜脈壓力增加 日常4招預防
雖然吃辣不會直接讓人長痔瘡,但陳威佑提醒,腸胃敏感的人要注意適量食用,避免引發腹瀉,造成肛門壓力增加。要真正預防痔瘡,就要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陳威佑建議日常飲食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如蔬菜、水果和全穀類,再加上多喝水,可促進腸道健康。同時也要避免長時間久坐或久站,配合適度運動,維持良好的血液循環,以減少痔瘡的發生或惡化。
【延伸閱讀】
痔瘡導致排便疼痛、出血該怎麼辦? 醫師建議4族群可考慮手術治療!
嚼口香糖不只提神!還能促進消化、助排便?「這類」可能致脹氣要注意
【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5526】
推薦文章
-
不一定要花大錢買堆肥才長得好 5種常見廚餘有助園藝作物生長
-
吃多也不怕胖!夏天食用冬瓜祛暑消水腫 營養師曝絕佳料理方法
-
便便帶血別當只是痔瘡 定期受檢才能早期發現大腸癌
-
皮膚搔癢紅腫像不定時炸彈 蕁麻疹發作時若喉嚨緊應立即就醫
-
吃飽後容易脹氣?專家推薦「放屁散步」促進消化、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