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腸胃炎還是發炎性腸道疾病?觀察這3警訊
●警訊一:腹瀉持續4至6周以上,出現血便
●警訊二:食欲變差、體重減輕
●警訊三:發燒且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
18年前,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會長楊式光的兒子正面臨大學指考,久坐讀書是他的日常,某天他突然告訴楊式光,「媽,我屁股好痛」,一看發現兒子屁股又濕又紅嚴重肛裂,一問才知他拉肚子、痛了好幾個月,就診後被告知要立即手術,動了好幾次刀,屁股像被轟炸般,傷口遲遲無法癒合,前後經過快2年,才被確診是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 發生範圍較廣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侵犯的範圍從口腔到大腸都有可能,初期症狀常以腹瀉、腹脹、腹痛、血便表現,容易被誤以為是腸躁症或痔瘡發作。由於克隆氏症可能發生的範圍較廣,如果發炎的部位在小腸,診斷難度更高,導致像楊式光兒子一樣,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往往超過1年以上。
常被延後診斷的不只是克隆氏症,王鴻源指出,另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結腸炎,也有同樣的命運,初期症狀與克隆氏症類似,後續還會伴隨血便、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除非是因為有急性症狀發作就醫,較能提早被發現。其餘病人常會反覆就醫,待確診時病情已相對嚴重。
屬於慢性病 需長期治療
王鴻源表示,雖然發炎性腸道疾病時有延後診斷,但仍有方式可以協助作早期診斷,例如慢性腹瀉超過一個月,裡急外重,出現血便或黏液便、體重減輕等,如排除所有可能的腸道病變後,則為腸躁症。
急性發作的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常因頻繁的腹瀉及血便,無法離開廁所,其對病人精神及體力的負荷,無法言喻。王鴻源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為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與追蹤。但很多輕症病人用藥後症狀明顯改善會自行停藥,待發作時又就醫,這樣對疾病的控制並非理想,也容易產生慢性腸道發炎的併發症。
患者多大學生、社會新鮮人
楊式光說,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於2019年成立,因為兒子的關係,走上照顧者的路,看到太多年輕人飽受疾病之苦,被延後診斷後又得面對被疾病狂妄地摧殘,尤其患者大多是大學生或初入社會的新鮮人,疾病常讓他們對未來喪失希望,很常被問「我還能結婚嗎?」「我還能跟正常人一樣嗎?」
協會期盼透過更多講座等衛教,告訴患者及家屬如何面對疾病,也希望能提高民眾及臨床醫師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認識,及早診斷治療。
衛教講座 了解照顧方式
若想知道更多關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新知,聯合報與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台灣腸治久安協會將舉辦線上衛教講座,帶您了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及照顧方式。台北場次於元氣網全程線上直播,歡迎同步收看。
我是不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三大症狀告訴你
【講座異動公告】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原訂5/22(六)北中南同步舉行IBD發炎性腸道疾病衛教講座,取消實體民眾聆聽更改為線上視訊講座預錄,於元氣網粉絲團進行首播。
【線上首播資訊】
● 首播平台:元氣網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
● 時間:5/23(日)11:30
推薦文章
-
每日腹瀉多次卻不以為意?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找上門
-
體重減輕多少不正常?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當心可能是這十種疾病!
-
別坐馬桶超過10分鐘!專家直言非常不健康:對2處傷害最大
-
弟弟胰臟癌、妹妹大腸癌末期…教授從兩位親人身上看到:癌症有意外的優點
-
他看到魔神仔又尿失禁 竟是吃到墨西哥「魔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