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連日上腹痛 「重點照護式超音波」查出罹膽囊炎
一名50歲婦人因連日上腹痛,先至診所看診,看了兩三次卻不見效,也沒出現發燒、黃疸等症狀,改赴醫院於門診透過「重點照護式超音波」檢查,確診為典型急性膽石性膽囊炎,當下轉急診並會診外科緊急開刀,才免於因膽囊破裂,引發腹膜炎及敗血症等後患。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曾晟恩表示,膽囊炎的典型症狀為右上腹壓痛,痛覺可能延伸至背部或右肩膀,也會出現惡心、想吐及發燒等症狀。若膽結石阻塞總膽管,還可能引發黃疸,但因趙女士的症狀不典型,僅以一陣一陣腹痛表現,故多次赴診所檢查,仍無法揪出病因。
所幸於門診透過重點照護式超音波檢查,發現患者膽囊壁增厚水腫、膽囊腫大、膽沙阻塞等情形,及時揪出病灶,才化解危機。
曾晟恩指出,急性膽囊炎可分為「膽石性膽囊炎」和「無膽石性膽囊炎」,前者多為膽結石阻塞膽管,使膽汁無法順利流入腸道,積於膽囊內,進而引起發炎;後者好發於接受手術時,長時間麻醉和禁食過久,或常發生於有敗血症的患者身上。
他說,以往在診斷急性膽囊炎前,臨床上會先觸診、抽血,視病人當下反應和抽血報告,再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診察時間較久,往往延誤治療時機,現在透過門診重點照護式超音波檢查,可立刻替急性膽囊炎患者診斷病灶,具即時性與方便性,非侵入性的特點,也能減少患者檢查時的風險與不適。
不過,檢查過程中,因為骨骼、脂肪、空氣無法傳遞超音波,會使超音波強度衰減,因此患有腸脹氣、肥胖的患者,本身的深層器官會因組織隔絕,恐不易看清楚,為超音波檢查的限制。
曾晟恩提醒,因膽囊炎經常反覆發作,且尚無藥物能有效溶解膽結石,故當確診為急性膽囊炎時,通常需透過膽囊切除手術治療,才能有效治療膽結石,術後並不會影響消化功能,膽汁會直接由肝臟進入腸道進行消化作用,人體也會逐漸適應,日常飲食上應低油低脂,才能減少腸胃負擔。
推薦文章
-
防結石除了多喝水 醫:少吃菠菜少喝濃茶,適當補充鈣
-
夏天是結石旺季 每天喝3000cc水還不夠 醫:「這些食物」少吃
-
許金川/醫師:「X 女士,再回來摸一下!」到底怎麼回事?
-
同樣是腹痛,大腸憩室炎痛的位置在「這裡」!1類型飲食助預防
-
突然腰痛怎麼辦?急診腰痛6常見病因,「這種」死亡率極高須馬上動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