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流汗後不能只喝白開水 醫師建議可遵循3個原則補充電解質
高溫環境下,水分與電解質的流失速度加快,只補充白開水夠不夠?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李明彰表示,人體會透過出汗來調節體溫,汗水中除了水分,也含有大量的鈉、鉀、鎂等電解質,如果只補充水而未適當攝取電解質,反而可能導致低血鈉,出現惡心、頭暈,甚至抽搐等症狀。
高齡者口渴感下降,家人須主動提醒飲水。
李明彰說,長時間在戶外工作或運動的人,電解質補充和水分補充同樣重要,可考慮在飲用水中加入少量鹽分,或選擇低糖分的運動飲料。
夏天應喝多少水量才夠?李明彰建議,一般成年人每天攝取2000至2500毫升(cc)的水分,或每公斤30毫升,但實際水分需求會根據年齡、活動量、氣溫、健康狀況有所不同。例如高齡者,口渴感下降,常容易忽略補水,家人應主動提醒、安排定時喝水,避免中暑或脫水。
心臟衰竭、腎臟病、肝硬化患者的水分攝取需遵循醫囑,過量可能造成水腫或心肺負擔。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時會導致尿量增加,更需注意水分流失與電解質平衡。平日要記得觀察自己的尿色,正常尿液應為淡黃色,若顏色深、尿量少,可能就是脫水的警訊。
運動後先補水再進食、選對飲料、分次補充。
運動之後如何正確補水?李明彰說,運動後,身體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需迅速補充,但方式要正確。可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先補水再進食:先補充約300至500毫升(cc)的水,稍作休息後再進食或補充運動飲料。2.選對飲料:短時間輕度活動,白開水就足夠,選擇含適量電解質的飲品,避免高糖飲料,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3.分次補充:大量運動後不建議一次灌水,建議分次小量飲用,有助吸收與調節。
夏季食欲差,可選清爽食物,但以熟食為主。
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江仕峯表示,夏季飲食常見錯誤有下列七項,包括大量喝冰飲、吃冰品;只吃水果當一餐;為刺激食欲而吃重口味、辛辣的食物;吃冰涼或生食的生冷食物;喝含糖飲料補水;一日只吃一、兩餐;過度依賴退火食物。
天氣熱容易食欲不佳,江仕峯建議可選擇清爽食物,但以熟食為主,如涼拌雞絲、豆腐、蔬菜湯。三餐均衡、定時定量,搭配蛋白質、蔬菜與少量水果,避免高糖、高油、高鹽食品,以天然調味取代重口味。
實熱體質易便祕、長痘,可多食瓜類退火。
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醫師唐萱庭說,盛夏高溫動輒超過攝氏30度,中醫強調體質辨證,夏日保健從「喝對水、吃對食」開始,順應時節、調和陰陽,才能真正養出健康好體質。
從中醫角度來看,不同體質,夏天飲食也不同,實熱體質如容易口乾、便祕、長痘者,適合苦瓜、絲瓜、蓮藕、綠豆等清熱退火食材,也可飲用青草茶、苦茶。濕熱體質如濕疹、口苦、痰多,可食用冬瓜、薏仁、茯苓等利濕健脾食物,搭配四神湯效果更佳。虛寒體質如手腳冰冷、胃口差,應避免冰品,建議使用薑、胡椒、小茴香等溫熱食調和脾胃。
中醫夏日雙茶飲推薦
高溫酷暑易使氣陰耗損,中醫推薦兩款簡單實用的茶飲,清熱又補氣。
生脈飲茶
補氣養陰,止汗生津,適合流汗多、容易疲倦、口乾體虛者。
材料:西洋參10g、麥門冬10g、五味子5g
作法:加水1000cc,小火煮10分鐘,放溫飲用。
提醒:可冰飲,但虛寒體質者建議溫飲為佳。
菊花薄荷甘草茶
清熱解暑,生津降火,適合容易上火、口氣重、喉嚨乾癢、夏天悶熱煩躁者。
材料:杭菊3g、薄荷3g、甘草1g
作法:以熱水500cc沖泡,悶泡10分鐘即可。
提醒:涼性茶,脾胃虛寒者建議不空腹飲用,或酌量減少薄荷用量。
推薦文章
-
夏天喝水是預防心肌梗塞一大關鍵 發生熱傷害時4步驟助降溫
-
盛夏限定水果是「天然運動飲料」消暑還能抗氧化、防慢病
-
維持肌肉不只靠吃蛋白質食物 專家提醒1個關鍵習慣別忽略
-
酷暑恐致死?氣溫升1度心血管死亡風險增2%!醫提醒4招自保
-
洪惠風/春江水暖鴨先知 血管不好尿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