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患者洗腎該如何選擇?詳解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優缺及腎臟移植時機
一、誰需要「洗腎」
腎臟主要功能為排除多餘水分及廢物、平衡電解質、調控血壓、回收營養素以及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因此腎臟是個沈默但是重要的器官。當腎臟生病時失去功能時,無法排除多餘的水分及代謝廢物,此時累積下來的毒素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就需要進一步接受透析治療也就是俗稱的洗腎,甚至是換腎來維持生命。
洗腎的使用時機主要可以分為兩種,急性與慢性的腎臟疾病。「急性」腎臟疾病可能是因為系統血液的灌流不足造成器官相對性的缺血,或是因細菌感染產生的激素、或是腎毒性藥物等等造成腎臟損傷,使得腎臟功能急遽下降。上述狀況可能就需要緊急讓病人進行透析治療,幫助病人順利度過腎臟功能缺損的時間,並且同時矯正可能造成急性腎損傷的原因。
而「慢性」腎臟疾病在早期時症狀可能尚不明顯,此時可以藉由藥物控制,還不需要洗腎。但當病程進展至末期腎臟病(ESRD, end stage renal disease; or ESKD, end stage kidney disease)時,腎臟功能接近完全喪失,此時就必須接受透析治療。
因此對於腎臟衰竭、需要洗腎的病人來說,洗腎不僅可以改善生活品質,更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必要手段。
關於疾病:慢性腎臟病
接下來,我們將會稍微討論一下慢性腎臟病(CK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關於慢性腎臟病,除了有檢驗上「數值」的變化之外,也會有疾病上「症狀」的表現。在醫學上為了溝通方便,會將血液中測量到的肌酸酐數值轉換為腎絲球過濾率(eGFR)表示,當出現腎臟損傷(kidney damage)的證據(如:蛋白尿),且腎絲球過濾率(eGFR)小於60ml/min/1.73m2,時間超過三個月,就可以稱之為慢性腎臟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而依據腎絲球過濾率(eGFR),又可以將慢性腎臟疾病分為五期。[1]
第一、二期的慢性腎病雖然症狀尚未明顯,需要積極尋找病因、預防及避免進入更嚴重的階段。一旦病人進入第三期以後,便會開始表現症狀;至第四期時便會開始審慎評估洗腎的可能性;第五期則是eGFR小於15 ml/min/1.73m2,腎臟已經接近衰竭,此時必須以腎臟替代療法(RRT,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亦即透析治療來維持生命。
腎臟衰竭所致的症狀可以統稱為「尿毒症狀」(uremia or uremic syndrome)。表現形態分述如下:
1.心肺系統:因為腎臟無法排除水分,身體的體液量過載,會增加高血壓、慢性心衰竭的機會。長久下來,易造成心包膜或肋膜積水,甚至衍生出心包膜炎、肺水腫甚或全身性水腫等併發症。
2.營養不良:腎臟就像精密的過濾系統,留下養分、排除廢物,因此腎臟一旦功能衰退即可能造成養分流失,造成營養不良。
3.意識障礙、搔癢症狀:累積過多的含氮廢物,會影響中樞神經的運作,造成意識障礙。同時,病人可能也會因為皮膚累積尿毒素及鈣磷沉積物造成嚴重搔癢的症狀。
4.噁心、嘔吐:血液中累積的廢物同時會刺激腸胃粘膜,引起嘔心、嘔吐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很難用藥物去控制。甚至有些人會以持續性打嗝來顯現。
5.電解質不平衡:腎臟對於血液中的酸鹼值調控非常重要,它的功能主要是可以排除體內的氫離子(酸性物質),以及回收碳酸氫根(鹼性物質),達到酸鹼平衡。腎臟出問題後會造成代謝性酸血症而影響全身器官功能。同時腎臟是人體主要排除鉀離子的器官,用以維持穩定的血鉀濃度,腎衰竭後病人可能就會產生高血鉀的症狀,造成嚴重的心律不整、進而致死。
6.內分泌失調:主要以紅血球生成素(EPO)不足所致之貧血及維他命D不足所致之骨病變為表現。隨著時間的進展,鈣磷不平衡所誘發的次發性副甲狀腺高能症也會漸漸顯露。
關於洗腎的健保適應症
由於上節討論到洗腎的重要性,因此以下列出目前台灣健保對於洗腎的給付標準:可以分為絕對適應症以及相對適應症,供民眾參考。
1.絕對適應症:腎絲球過濾率<5 ml min 1.73m2或是血清肌酸酐≥10 mg dl。< p>2.相對適應症:可以分為糖尿病患者與非糖尿病患。
a.若是糖尿病患者,因為容易有尿毒併發症,需要較早開始開始接受透析治療。因此在腎絲球過濾率≦15 ml/min /1.73m2,或血清肌酸酐≧6 mg/dl且伴有任何一種併發症發生者,為洗腎的適應症。
b.而非糖尿病之病患,則是腎絲球過濾率≦10 ml/min/1.73m2或血清肌酸酐>8 mg/dl,且伴有任何一種併發症發生者為洗腎的適應症。
二、「洗腎」怎麼做
藥物治療
接受透析療法的病人,除了需要定時接受透析外,還要補充因「透析流失」或是腎衰竭後無法合成的營養素,因此以下介紹病人常見的藥物治療:
1.葉酸、B群:維生素可以分為脂溶性、水溶性。洗腎病人容易流失「水溶性」維生素,即使平時在飲食上可以補充,然而在洗腎後會流失部分。因此在「洗腎後」需要在根據醫師開立的劑量補充葉酸、B群這類水溶性維生素。另葉酸及B群為造血所需之輔酶,對腎性貧血亦有幫助。
2.磷結合劑:當血中的磷濃度過高時,可以服用磷結合劑。其可以在腸道與磷結合,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
3.維生素D: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人體可以經由飲食或是皮膚陽光照射後合成。但是需要經過腎臟的活化才能發揮其調控血鈣的機能。洗腎病患須視情況使用活性維生素D (Calcitriol),常用於治療副甲狀腺亢進。
4.紅血球生成素(EPO):腎臟的皮質細胞會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可以促進紅血球前驅細胞持續分化為成熟的紅血球細胞。因此腎衰竭病人必須適時注射EPO,以預防貧血病增加體力與活動力。
5.鐵劑與軟便劑:鐵為造血的原料,腎衰竭患者因飲食限制常會缺乏。適度補充可改善貧血情形。體內的鉀離子約10%從腸胃道排出,對於腎衰竭病患保持腸胃道暢通以維持排鉀功能甚為重要。
因為腎臟失去過濾、排除廢物的功能,因此必須借用外力排除腎臟無力排除累積的毒素與水分。常見可以分為「腹膜透析」或是「血液透析」兩種。
血液透析→「洗血」
進行血液透析的病患必須至專門的醫療院所進行透析治療,每週需進行2-3次,一次耗時大約4-5小時。需要注意的是,血液透析治療前需要先建立「血管通路」。血液透析經由血管通路將血液引流出體外進入人工腎臟,透析機由幫浦(pump)提供動力帶動血液流動並導入內含透析膜的人工腎臟(dialyzer)進行透析同時與透析液進行擴散作用交換物質。過程中會注入抗凝血劑避免血液凝固,最後治療完成的乾淨血液再經由血管通路回到體內。
長期洗腎的病人需要有一個透析血管通路連結到透析機的透析管路,依功能可以分為暫時性以及永久性兩種。
1.暫時性:一般來說血管通路是建立在靜脈上。但是正常人體四肢的靜脈並不適合承受反覆插針的動作,且無法提供透析機所需的血液流量,因此必須要利用外科的方式施行動靜脈吻合手術,讓靜脈逐漸「動脈化」以符合治療所需。術後至血管成熟可供治療使用需要花上二到三個月的時間。然而有時候臨時需要緊急透析治療的病人,沒有時間去「養血管」,必須建立臨時性的管路。雙腔靜脈導管就屬於此類。通常取用頸部或腹股溝的靜脈,因為其接近中央靜脈所以血流量較大足夠供透析機進行治療。因為是暫時性的透析管路,因此留置時間大約為3-4週。雙腔靜脈導管因為設計的關係,血液進出口很接近,偶有再循環的問題因此血液透析效率稍差。
2.永久性:有別於暫時性的血管通路,外科醫師利用手術方式將動脈直接接到靜脈形成透析用的人工廔管,成熟快的話需要花4-6週左右。常見的永久性動靜脈人工廔管 (AVF, arterio-venous fistula) ,外科醫師通常會使用前臂的橈動脈以及頭靜脈來建立,或使用病人肘部適合的血管。當血管太細太小時,亦可以利用人工血管(arterio-venous graft)將動靜脈橋接連接起來。使用這類型的血管通路優點在於併發症較少、可供長期使用。
不過建立血管通路後,還是需要注意是否有阻塞現象。因此每次洗腎前醫師都會藉由聽診、觸診等檢查,甚至是另外安排廔管超音波來檢視廔管健康狀況。若能提早發現阻塞狀況並加以處理,可以減少再重建的機會並延長使用期限。
血液透析優點
血液透析需要在專業醫療院所,由醫護執行,家中雖不用準備洗腎設備,但一般照護知識也是要具備。因此血液透析較適合自我照顧能力差的長者或是獨居老人,可送至醫療院所執行較為安全。另外,血液透析還適合一些腎功能突然變差的病患,幫助病患暫時性度過腎功能衰竭的時期,同時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血液透析缺點
因為病患家中沒有設備,因此進行血液透析的病患對院所的依賴程度較高。而在將血液引出運送至體外進行透析的過程中也會增加血液感染的風險,在現在傳染病大流行的時期到院更可能會增加染疫風險。另外血液透析的病患洗腎結束後,可能會經歷急遽的血壓變化,血壓可能降低,因此會有身體不適的表現;而營養素也有部份隨著洗腎而流失,病人也會感到疲憊。因為不是天天洗腎,在沒有去洗腎的日子,病人需要嚴格控制飲食:包含鹽份、鉀離子、水分、等食物中磷的攝取都必須設定限制量。而因為洗腎中有大量體液被暫時移除至體外,長期下來對心血管系統有不良影響[3],也可能加速腎功能惡化至無尿階段。
腹膜透析→「洗肚子」
與血液透析一樣需要用外科方式建立透析管路,不過這個透析管路是永久性,且是直接植入在腹腔內。腹膜透析需要定時灌入透析液,利用人體的腹膜當作天然的透析膜,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毒素洗出,一段時間後再將腹膜液排出。
腹膜透析的模式彈性且多變,常見的可以兩種方式代表,一是連續可活動式腹膜透析(CAPD),另一種則是全自動腹膜透析(APD)。前者一天需要更換腹膜透析液3至4次,每次的滯留時間及容量依醫師處方決定。引出腹膜透析液後需要再灌入新的透析液,操作過程熟練的話一次平均約需要30分鐘左右的時間。而全自動腹膜透析,則適合無法頻繁更換腹膜液的病人。接上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後,機器會自動進行換液的動作,通常病人會在夜間就寢前接機使用,一覺醒來後只需將自身腹膜管路與機器管路分離即可。此項較適合白天有上班需求的病患使用。
相較於血液透析需要專業人員操作,腹膜透析病人以及家屬可以自行學習無菌操作技術和換液方式。另外,不需配合醫療院所時間,可以自行安排洗腎時間以及作息,時間安排較有彈性。不過,一個月還是需要安排1-2次的回診定期追蹤。
腹膜透析優點
腹膜透析因爲不需要將體液大量抽離身體,因此較為溫和,病人的血壓變化並不會太大。另外腹膜透析較能保有殘存的腎臟功能。同時不必依賴醫療院所,且花費相對較血液透析為低。[4]
腹膜透析缺點
腹膜透析會利用腹膜,因此病人若是曾經有過腹部手術就較不適合,因爲腹腔手術可能會使有效的腹膜減少或是腹膜沾黏,降低腹膜透析的可行性。因為透析液需要有較高的滲透壓形成梯度才能把多餘的水份吸出來,因此透析液內會添加葡萄糖形成高張溶液。不過葡萄糖雖然對人體無害,卻會被腹膜吸收,因此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運用腹膜透析需要更嚴謹監控血糖變化。另外,如果無菌技術操作不當,有一定的機率造成危險的細菌性腹膜炎,若是病患有嚴重腹痛合併管路出現混濁狀分泌物,就要盡快就醫接受抗生素治療。
三、除了透析治療
腎臟移植
末期腎臟病患欲完全擺脫透析療法,幾乎只有腎臟移植一途能達到。腎臟移植後,病人的腎功能指數可以恢復正常,但因為是異體移植,病人需要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目前移植後臨床上常使用的療法主要是以免疫抑制劑搭配類固醇使用,再依病患耐受性及移植體反應來調整。
腎臟移植雖然可以說是最接近根治的治療方法,然而病人得忍受長時間服藥,還有常見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白血球低下所造成的免疫系統缺口,以及免疫抑制劑各自惱人的副作用(肝毒性、腎毒性等等)。又國內捐贈腎臟的數目不多,腎源缺乏下,每年末期腎病的病患能接受腎臟移植的個案數也不多。另外國外雖有植入型機械人工腎臟這項技術發展中,惜尚未普及與成熟,相關研究亦在進行中,因此臨床上目前暫無使用機會。
做法怎麼選擇
當民眾有機會也決定要接受腎臟移植時,可以善用醫病共享決策(SDM, Shared Decision Making):醫病共同分享治療經驗與需求(Share),一同面對問題提出各種方案(Decision),在病人全盤了解病況以及目前可用方案後由病人做出最終選擇(Making)。因此面對慢性腎病,可以與您的主治醫師詳細討論後進行治療,切勿自行道聽途說,使用違法方式、器具做治療反而延誤病情。
四、結語
不管是慢性腎病初期或是準備接受透析療法的末期腎病民眾,平時都應該注意腎臟的保養,調整生活方式:多喝水並且不憋尿、盡量清淡飲食並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培養適度運動習慣、注意用藥安全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並且固定回診追蹤、治療,延緩病程進展。而腎病變高危險族群,如:三高與代謝症候群的病人,則可以透過定期檢查腎功能,在早期病變時即時調整,逆轉腎病病程。就算真的不幸進入末期腎病變而需要洗腎,也能提早了解各式治療方法後,與主治醫師討論後決定最佳的治療方式。
參考資料:
1.Andrassy, K. M. (2013). Comments on ‘KDIGO 2012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Kidney international, 84(3), 622-623.
2.Chen, P. Y., Liu, Y. L., Lai, S. H., & Lo, C. H. (2014). Drug Induced Breast Abnormality. 藥學雜誌 , 30(4).
3.FHN Trial Group. (2010). In-center hemodialysis six times per week versus three times per week.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3(24), 2287-2300.
4.Jaar, B. G., & Gimenez, L. F. (2018). Dialysis modality survival comparison: time to end the debate, it’sa tie.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 71(3), 309-311.
【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楊洵醫師】腹膜透析就比較高大上?血液透析感染風險高?腎臟內科醫師親解釋透析模式差異(上)、【楊洵醫師】腹膜透析就比較高大上?血液透析感染風險高?腎臟內科醫師親解釋透析模式差異(下)】
推薦文章
-
糖尿病重擔/年齡分佈兩極化 黃建寧: 疾病管理更困難
-
75歲糖尿病嬤腳趾發黑險截肢 細胞治療重塑壞死組織
-
冬天血壓易忽高忽低 吃鍋遵循「2少1多」、不要亂進補
-
阻肌肉流失、維持大腦認知…中年的你每周必吃5種高營養食物
-
如何照護老寶貝/照顧老爸老媽 在家也好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