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師出現白內障 眼科醫師:沒有人選擇健保全額給付
換人工水晶體需要等白內障「熟」一點比較好?三軍總醫院青光眼科主任呂大文提醒,這樣的說法其實已經過時。
超音波乳化術 過熟反損角膜
過去治療白內障是以晶體囊外切除手術為主,將眼球黑白交界處切開,把「核」擠出,再置入人工水晶體,當「核」過軟,就不易擠出來,可能導致併發症,因此,通常要等到白內障硬化才進行手術。
但囊外切除手術切口太大且恢復期長,甚至術後容易有散光問題,矯正後患者幾乎都要配戴散光眼鏡。呂大文說,現今白內障手術以切口僅0.2公分左右「超音波乳化術」成為主流,利用超音波將「核」震碎、吸出,水晶體太硬,就須加大超音波能量,恐造成角膜內皮層損傷、角膜白化,絕不建議「過熟」才做手術。
呂大文說,白內障手術的最佳時機並非人人相同,醫師通常要評估患者年紀、生活狀態和職業,但一般建議「影響到日常生活」就要考慮,如上下樓梯、騎車看不清。目前健保規定視力0.4以下可進行矯正,但對於職業駕駛,或工作需要更佳視力者而言,視力0.4可能不夠用,每個人應視情況與醫師討論,找出最佳的治療時機。
不必看得精細 長者覺得沒差
馬偕紀念醫院眼科資深主治醫師王馨儀指出,過往白內障以長者為主,一般發生於50歲之後,水晶體隨著年齡漸長老化,主因與年紀跟職業較相關,有些長者因為覺得年紀大了,或是有些是家庭主婦、已退休人士等,覺得雖看得不夠清楚,但覺得不需精細也沒差,而晚就醫;另有一部分民眾總有白內障要「熟了」再開,其實非正確觀念。
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王元聖表示,白內障手術後不太會有併發症,頂多有部分患者會有眼睛乾的問題,但過幾天即會好轉,應注意的是「感染」問題。有些患者因生活習慣較差,術後未照醫囑或未點藥水,導致細菌感染,嚴重可能有失明風險。患者術後一周內若出現眼睛紅、刺痛感,或眼珠中有懸浮物等現象,請趕緊回診檢查,以免感染擴大。
當醫師出現白內障
職業需求 醫師都選自費片
台灣一年水晶體置換手術近22萬例,許多上了年紀的醫師也換過人工水晶體,但礙於專業形象,不願自暴過程。三軍總醫院青光眼科主任呂大文、中國醫學大學新竹附醫眼科主任陳瑩山都幫不少醫師同行換過水晶體,共同點為沒有人選擇健保全額給付特材,均是自付差額。
視力要求高 醫師選擇多焦
呂大文說,基於職業需求,醫師在視力要求上,比一般人還高,例如,看診時,必須看著螢幕、桌上病歷以及病人。如果是外科醫師,執行內視鏡手術時,視力須更精準,要求更好的立體感。因此,他幫過十幾名醫師開過白內障手術,沒人選擇健保全額給付的醫材。
呂大文指出,對於醫師來說,選擇自費醫材,費用不是問題,因為幾乎每個醫師都投保實支實付的醫療險,人工水晶體給付上限是十萬元,基於功能性考量,大部分醫師選擇多焦人工水晶體,但仍有少部分選擇單焦。
功能雖高強 卻非人人適應
呂大文說,有些醫師為了解決老花,曾經戴過多焦眼鏡,但很難適應,容易發暈。同樣道理,在選擇人工水晶體時,就不適合矯正老花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因為還是可能面臨一樣的問題,只能選擇單焦水晶體。
幫四、五名同行動過白內障手術的陳瑩山說,「沒人用健保醫材」,至於選擇哪種自付差額的水晶體,則各有所好。其中一名牙科醫師選擇多焦點水晶體,但術後卻抱怨連連,原本以為換了昂貴的水晶體,看遠、看近全搞定,沒想到幫病人治療牙齒時,屬近距離用眼,加上工作時間長,反而覺得視線難以聚焦,眼睛容易疲勞,為此,上班時仍須戴上老花眼鏡。
近距離用眼 可能還須戴鏡
陳瑩山解釋,日常生活中,多焦點人工水晶體效果不錯,但不代表可以不用戴眼鏡,因為在面對很遠或很近的視力要求時,就可能吃力,例如,想看清楚一、二十公分內的距離的東西,還是必須戴上老花眼鏡。
陳瑩山指出,健保全額給付水晶體特材具有防紫外線、清晰以及校正近視度數等三大優點,足以應付一般民眾八成以上的視力需求。
推薦文章
-
健保大數據/聽力損失治療特色院所
-
聽神經損傷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 只能藉助聽器或電子耳矯正
-
老公為何聽不到我講話?50歲後聽力明顯退化 高頻接收能力最先下降
-
院長講堂/馬偕兒童醫院院長陳銘仁 真誠照護小病患 常保赤子心
-
🎧|急診壅塞恐延遲治療?「野戰急診室」概念將列入急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