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爆橘拳」能降低死亡率? 年長者握力是健康指標
知名演員洪雷8年前在戲劇中,一幕「爆橘拳」震驚全台,成為當時的熱搜話題。然而現實生活中,握力與死亡風險有密切關係,日本NHK節目「ガッテン!」(GETTEN)介紹了1個「久山研究」,在日本富岡縣久山町(福岡県久山町),1項59年間的調查發現,握力越低的住民,死亡率也就跟著提高。
手掌握力與全身健康有關 握力越好死亡率跟著降低
許多人恐怕都會想手掌的握力不就是一小部分肌力,怎麼會與全身健康有關係,其實在掌控握力的肌肉,可以看到許多不可思議,因為事實上握力就像全身肌肉的「檢測計」,當生活習慣不佳,熬夜、吸菸、飲食不均衡等,容易引起身體各式各樣疾病,全身肌肉量就跟著下滑,雙手握力也就越來越低。
1項在日本富岡縣久山町的長時間研究,發現握力較低的族群,不論男女都容易發生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等各式各樣疾病,死亡風險也就跟著增加。如果單獨計算年長者也有類似數據,握力高低左右死亡率,但必須注意,單單只有握力高就能活的比較久,事實上也沒有這麼簡單。
控制手指小肌肉強度 與全身大肌肉強度有關連
專家解釋,人的5隻手指頭經歷了長時間進化,能夠有非常複雜的動作,手指為了做出握拳這項動作,會使用非常細小的肌肉,換句話說,握力好雙手小肌肉也就有力,但是單單只有握力好,怎麼樣與全身肌肉有連結?關鍵就在於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訓練全身肌肉有助小肌肉維持。
針對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已有研究發現,當在肌肉訓練時,例如深蹲等動作,身體就會分泌出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藉由血管運送到全身,可以當作生長激素分泌的證明,但也因此許多平時難訓練的細小肌肉,也就能夠維持強度,因此全身肌肉量足夠,雙手握力就會比較強。
身體機能運作離不開肌肉 肌肉量低死亡風險就高
因此單獨訓練手部肌肉增加握力,其實幫助有限,反而是要利用全身肌肉訓練,讓握力能夠維持或成長,對健康維持會有顯著效果。其實不僅雙手握力,呼吸、心臟跳動、腸胃蠕動等,甚至每1條血管,全身上下有許多看不到的血管,如果生活形態不佳,整體肌肉量都有可能下降,導致死亡風險上升。
40歲後1年減少1%肌肉量 年紀帶來肌少症
台灣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手部握力是檢測年長者是否有肌少症的1項指標,另1項就是走路速度。一般來說人過了40歲,肌肉量就會每年1%速度下降,如果沒有特別訓練,人年紀越大肌肉越少,漸漸握力減少走路也變慢,當肌力不足年長者出門活動降低,肌肉使用與訓練就更少,就進入負面循環。
生長因素協助肌肉生長 不同時間血液含量有異
潘俊伸持續說明,生長激素在小孩子上會影響身高,在成人身上則會影響肌肉與新成代謝,當肌肉受到適當訓練,生長激素就扮演協助刺激肌肉增加角色,但生長因素會隨著時間,在血液含量會有不同,因此檢查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就是確認生長激素在身體內指標。 潘俊伸補充,當生長激素抵達肝臟,肝臟會因刺激釋放出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因在血液中比較穩定,不會受到時間影響,能夠間接得知個人生長激素分泌狀況,因此常用來確認生長激素。
年長者仍然可以輕度重訓 但記得有教練指示與監控
潘俊伸提醒,肌肉是生理機能維持重要關鍵,特別年長者,肌肉減少狀態下,不容易維持平衡摔倒發生意外不算少見,可藉由輕度重量訓練,在教練教學與監控,與風險最低狀態下,讓肌肉能夠維持或成長。但要記得攝取足量蛋白質,當肌肉量增加就能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也降低許多疾病與意外風險。
★資料來源:意外な寿命バロメーター!握力で死亡リスクがわかっちゃう!?
★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推薦文章
-
哪種運動對骨鬆較有幫助?骨科醫:選「身體重心往下壓」的運動
-
冷氣團來襲低溫恐跌破10度 譚敦慈:保暖身體這3處最重要
-
糖尿病重擔/年齡分佈兩極化 黃建寧: 疾病管理更困難
-
糖尿病重擔/糖友將破300萬 專家建議設「健康儲金」鼓勵改變生活型態
-
【晚期肺癌最愛問】先別查活多久、怎麼辦?治療前必看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