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積水一定要抽嗎? 8種情況引發積水,搞清楚病因才能治標
「關節積水」是很常見的骨科疾病,不論是愛運動的年輕人、關節退化的中老年人、或是意外受傷的患者,都可能出現關節積水。如何治療及預防?
周末到學校操場打籃球,是上班族小陳最喜歡的抒壓方式,這天他要運球上籃時,一個重心不穩踉蹌跌倒,膝蓋撞到水泥地,原以為休息一下就沒事、想不到過了2天,膝蓋腫得跟「麵龜」一樣,痛得哇哇叫,檢查才發現這一摔問題不小,原來是膝關節受傷造成關節積水,痛到寸步難行。
人體有大大小小的關節,關節積水並不限定發生在哪個關節,視受傷的關節部位而定。例如肩膀扭傷時,肩關節可能積水;打電腦姿勢不良或使用過度,可能造成手腕關節或指關節積水。但整體而言以膝關節最常見,主要是因為膝關節承載人體大半的重量,較常因使用過度、運動傷害或意外跌倒而導致關節積水。造成患者關節腫痛、活動受限,嚴重的話甚至無法爬樓梯、行走吃力,影響日常生活。
關節液黃色透明
若混雜血水恐細菌入侵
關節積水的「水」,指的是關節內每天都會自然生成與吸收的「關節液」,原本作用是保護與潤澤關節,一旦關節受傷,關節液的生成速度大於吸收速度,會來不及代謝,異常貯積在關節處,進而影響關節活動。
關節液是一種黃色透明液體,並非清清如水。關節積水分為幾種狀況,若是「黃色透明液體」情況較單純,多半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關節舊傷、或是短時間內運動過度造成關節面磨擦受損形成的。
如果是意外造成的韌帶斷裂或關節骨折,那除了關節液之外,也會混雜受傷流出的血液,形成「血水」。一旦有細菌入侵造成關節腫痛,除了血水之外,還可能化膿,治療上就比較複雜。
常見會引發關節積水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1. 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就像輪胎用久了磨損一樣,是人體自然老化的現象。在台灣,50歲以上的中壯年有超過半數罹患退化性關節炎,75歲以上的銀髮族更逾8成都逃不過此病。特別是體重過重、關節曾受傷(例如關節面骨折、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破裂)、先天關節發育異常、代謝疾病者,更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
由於退化性關節炎的關節內軟骨細胞老化,易退化掉落,即使輕度活動或負重,軟骨細胞也較易碎掉融化,關節表面破損,刺激關節裡面的黏膜,產生積水。
2. 關節腔內有游離體:關節腔內如果有鈣化的「游離體」,也會造成關節反覆積水。游離體是指關節因老化或受傷,造成關節腔內的骨碎片或軟骨碎片游離在關節腔內,刺激關節發炎出水,這些碎片又被戲稱為「關節裡的小老鼠」。臨床上有患者反覆膝關節積水,四處求醫治療都沒有什麼效果,經詳細檢查發現其實是膝關節內有游離體,經手術清除後才得以康復。
3. 運動傷害:舉凡打球、跑步、舉重、滑雪等各種運動,一不小心都會有「運動傷害」,造成各式損傷,例如膝關節前後十字韌帶斷裂造成積血,或是半月板破裂積水腫脹、或關節內骨裂出血等。
運動傷害造成的關節積水可見於身體各部位,不管是膝關節、腕關節、肩關節都有可能。臨床上也常見患者爬山扭傷腳踝,造成腳踝外側中間的主要韌帶完全斷裂,關節積水(血),以充氣式護踝加強保護數月、並持續復健後才完全康復。
4. 關節使用過度:這類關節積水的情況通常都是職業傷害所造成,例如搬家工人、舉重選手天天抬重物,肩膀很容易受傷;電腦作業人員天天打字、操作滑鼠,指關節或腕關節受傷;餐廳服務人員長時間走動、站立,造成關節長時間壓迫摩擦,也可能形成膝關節腫脹積水。
5. 風濕免疫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自體免疫問題造成關節內黏膜發炎腫脹分泌水分,或黏膜增生得太嚴重,侵犯到關節,造成關節表面受損骨頭露出,很容易發生積水現象。
另一種風濕免疫疾病導致關節積水的疾病,就是國人常見的「痛風」。痛風發生原因是體內的普林代謝異常,導致高尿酸血症,使尿酸鈉鹽沈積在關節腔內,形成「尿酸結石」,造成關節腫脹和變形,臨床上因痛風而關節大量積水的患者不在少數。
6. 細菌感染:被尖銳物品刺到受傷,或是其它原因的細菌感染,造成細菌入侵關節,也可能使得關節發炎積水。
7. 腫瘤:不論是惡性或良性腫瘤,一旦壓迫造成關節腫脹,都會形成積水問題。還有一種少見、類似良性腫瘤的「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屬於滑膜高度增生的疾病,這些患者既不是退化性關節炎、也沒有運動傷害,經由磁振造影(MRI)檢查下,才知道可能是「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導致局部關節反覆腫脹積水,需要手術治療。
8. 皺襞症候群:滑膜皺襞(synovial plica)是關節內胚胎退化不完全而留下的一種病變,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引起不適,但當膝關節受到過度活動,長期運動刺激,或女性荷爾蒙降低,年齡增長,導致滑膜皺襞失去彈性、硬化,就會不斷磨擦造成關節疼痛、腫脹積水,甚至產生退化性關節炎。
皺襞症候群初期可採取保守治療方式控制發炎反應,像是藥物治療,配合正確的復健運動,如果療效不佳則應考慮關節鏡手術,避免情況持續惡化。
關節積水的診斷
當懷疑病人有關節積水,可透過理學檢查、詢問病史、觸診等方式診斷。例如一個老太太進到診間,如果她有退化性關節炎病史,加上最近和家人去旅行走路走得多,經由觸診關節腫脹飽滿,但沒有發燒感染等問題,則問題相對單純,不一定要透過儀器檢查就可研判老太太是因為關節過度使用造成的積水問題。
但如果是一個年輕人主訴去踢足球受傷,膝關節不能彎曲、走路困難,此時除了問診之外,還要再做X光、超音波、磁振造影或電腦斷層檢查,確認看看關節前後十字韌帶、關節唇、半月板有沒有破裂?或軟骨板是否破損?有沒有骨折?或骨髓是否壞死等判定。
如果患者有發燒畏寒,合併關節積水的問題,就會建議抽取關節積水進行化驗,確認是否有細菌感染以及是哪一種細菌感染,以便正確投以抗生素治療。
積水不一定要抽 找出病因最重要
治療關節積水,首先要先看患者的關節腫脹是否非常厲害,如果嚴重影響生活自理,連走路或蹲下都很困難,可用空針把積在裡面的液體吸出來,可以減少疼痛,膝關節活動也較容易。如果不影響行走坐臥,關節積水量不多,或是身體發炎已經停止,身體會把積水吸收掉,不一定要把水抽出,只要服用消炎止痛藥,搭配護具保護關節,幫助恢復即可。
最重要的是,關節積水一定要找出原因,如果原因沒找到,關節繼續發炎,抽完還是會再度積水,那就會變成經常求診的「常客」。
臨床上有病人反覆因關節積水問題四處求診,積水抽了又生,根本「治標不治本」,經由詳細檢查才能知道是否關節半月板破裂,或十字韌帶損傷,或是游離體等其他問題。這些「障礙」一定要利用關節鏡或手術加以修補或清除,才能避免積水一再復發,根本治療關節疾患。
如果是退化性關節炎引發積水,基本上是無法根治的慢性病,規律服藥、適度運動等,都是避免進一步退化的方法。此外,日常生活要注意保養膝蓋,勿使用過當,同時要控制體重,減輕膝蓋承重。當藥物難以控制時,可考慮打PRP或玻尿酸等增生療法、或是置換人工關節。
運動強化股四頭肌、保護膝蓋
要有健康的關節,強健肌肉不可少。肌肉力量如果太弱,全身重量會直接由骨關節承受,特別是承載大半身重量、使用率高的膝關節,易發生各種傷害。所以平日要注意「股四頭肌」的訓練,肌四頭肌是大腿前側的肌群,是保護膝關節的重要角色。
不論是騎腳踏車、抬腿運動或游泳等,都是訓練股四頭肌很好的運動,也可以藉助健身房中的器材訓練,不過最好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避免受傷。此外,平日也可以多「蹲馬步」,讓身體呈現半蹲姿勢,對於股四頭肌也是很好的強健方式。
要注意的是,運動固然好,不過臨床上因為跑馬拉松或是健身房重訓不當,導致關節受傷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因此,應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適度訓練,強化關節健康。
【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49期(2019-07-12出版),原文連結】
推薦文章
-
慢病主題館【體重減輕】「我沒減肥,但怎麼體重一直掉?」體重異常減輕要注意!
-
慢性發炎檢測有用嗎?該不該定期進行發炎檢測?專家曝實情
-
失智症早發現早治療 可延緩退化5至8年
-
「蔓越莓」男生也要吃!保護攝護腺、降膽固醇...7個你從沒想過的好處!
-
汗疹擦止癢液無法治本!控制洗澡水溫更重要 洗完擦乳液保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