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棒球選手因車禍全身癱 治療師:積極復健可返職場
台灣脊髓損傷人數至少超過2萬3千人,發生率以20到29歲年齡層最高,且20至49歲青壯年族群幾乎佔了3分之2病例,對於社會生產力影響甚大,物理治療師說,如能積極復健並獨立生活、重返職場,將能減輕家人的心理壓力與經濟負擔。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針對脊髓損傷病友舉辦醫學講座,透過專業物理治療師及護理師,分享脊椎內視鏡手術方式、脊髓損傷後的術後復健與重回職場等主題,並示範居家伸展及復健運動,增進傷友自我復健及家人照護能力。
傷友潘志豪因為年輕時被老鼠咬傷,傷口感染傷及中樞神經,還一度被醫院宣告命危,後雖救回一命,仍造成腰部以下癱瘓,一眼看不到、一耳聽不見,加上又被家暴事件波及,目前仍住在社區家園中;上過摺汽球等課程後,潘志豪現在已能貢獻所長,到義大醫院摺汽球給病童。
另名傷友邱進龍,曾是棒球選手,19年前因車禍造成頸椎以下癱瘓及氣切,僅剩頭部和側邊可簡單聳肩,生活幾乎完全無法自理。經多年復健,已能靠電動輪椅等輔具及他人協助活動,對身障者需求更有深刻感受,現在擔任友善商店探訪員,積極走訪各店家,讓身障者暢通無阻。
護理部主任陳孟春說,脊椎內視鏡手術是以微創切口,在椎間盤安全三角區、椎間孔內外及椎間盤纖維環之外,清除突出或脫垂髓核和增生骨質,解除對神經根的壓力,進一步消除神經壓迫出現的症狀;傷友術後若能及早復健、訓練肌力,就能恢復自我照顧能力,有機會重返職場。
編輯推薦
推薦文章
-
肌肉流失無聲無息!50歲後「6種食物、2類運動」有效保持肌肉質量
-
活不過13歲?陸「折疊男孩」身體敲斷4次 成功「躺平」重返校園
-
膝關節炎但不想吃藥 研究發現改變走路姿勢可能有助改善疼痛
-
搭飛機1坐姿讓自己放鬆卻添隱憂 物理治療師曝恐增加血栓風險
-
護理之家負責人不再是護理師?衛福部:醫事機構須由專業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