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骨刺vs.椎間盤突出 6日常保健讓骨刺不來侵擾

元氣網 iHealth健康報報

骨刺是怎麼產生的?

骨刺通常是一種自然老化所產生的現象,因關節之間的磨損引發骨關節炎所致。骨關節炎又稱退化性關節炎,最典型的特徵為關節間軟骨的退化,導致骨刺的產生。

軟骨是覆蓋骨骼末端的光滑組織,健康的軟骨能使骨骼間相互滑動,也能減少運動帶來的衝擊力。

隨著年齡增長或使用姿勢不當,骨骼間的軟骨因長期承受壓力、磨損,就可能變薄或出現破裂。而骨骼長期摩擦之下,除了引發疼痛、腫脹,更可能使關節變形或長出骨刺。

骨刺和椎間盤突出不一樣

椎間盤位於兩骨之間,若因重力或長期的壓力,椎間盤外圍的纖維輪就會慢慢突出,若壓迫到神經就會出現疼痛、麻木。

而骨刺則是因為骨質增生所致,與椎間盤突出的症狀類似,但成因並不相同,是兩種不一樣的疾病。

哪些人容易長骨刺?長在哪些部位?

骨刺的生成大多與關節退化、軟骨磨耗有關,較常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不過某些關節過度使用或使用不當的族群,使軟骨過度磨損,年紀輕輕也可能長出骨刺。

●從事粗重工作

●體重過重

●中老年人

●運動過度

●久站、久坐的生活型態

●曾經骨折或韌帶受傷

●營養不良

●遺傳基因缺陷

●8個骨刺的危險因子

骨刺通常好發於使用較頻繁的關節,像是頸椎、腰椎、膝關節、腳跟、手指、手肘。

長骨刺會有哪些症狀?

並非所有的骨刺都會出現症狀,因為生長部位的不同,所可能產生的症狀也不一樣。

骨刺所引起的症狀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脊椎受到壓迫:會有行動不便與肢體僵硬的感覺,而肢體的力量也會受到影響。

●神經受到壓迫:會出現肢體麻木、針刺感,這種麻痛感可能會隨著神經分佈的區域走。如果神經長時間受到壓迫,區域內的肌肉可能萎縮或變得無力。

輕微的症狀可以透過休息、藥物、復健或物理治療來緩解。如果症狀較為嚴重,則由醫師評估進行手術治療。

骨刺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並不是所有骨刺都必須接受治療,而是看骨刺生長的位置,以及對身體的影響而定。

一般來說,如果骨刺沒有壓迫到神經,那麼就不需要過度擔心,除非骨刺引發疼痛或影響肢體行動,就需要接受治療。不過確切的治療方式,必須由醫師診斷後才能決定。

常見的治療方式主要有三種:藥物治療、復健治療、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使用止痛藥、消炎藥、鎮靜劑、肌肉鬆弛劑等等,目的是減輕疼痛,紓緩症狀。

●復健治療:採用熱敷、超音波、電療、頸椎牽引術等等,熱敷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肌肉負擔;超音波及電療則可促進深層肌肉的●血液循環,電療也可減輕關節疼痛及肌肉萎縮;頸部牽引能放鬆緊繃的肌肉,有助於消除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

●手術治療:關節鏡清創術、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骨刺一定要開刀嗎?

當藥物治療與復健治療超過三個月仍無法改善症狀時,就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常見的手術方式有以下兩種:

關節鏡清創術

患有骨關節炎的人,關節間可能因摩擦而出現骨骼碎片,這些碎片可能引發疼痛或更多傷害。這個手術的目的即是移除碎片,解除疼痛、預防關節連接處的阻塞。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對於嚴重的骨關節炎患者,可能連簡單的走動都受到影響,這時關節置換手術則是最終的解決辦法,也是一項安全且能緩解疼痛的手術。

手術中除了修整關節面,也會在兩骨間放入塑膠襯墊,重建一個平滑的滑動表面,可改善關節功能、解除疼痛,提高生活品質。

不過手術與否仍須交由醫師評估,確認患者的健康狀況與復原程度。

除此之外,當關節不再發炎,或是術後恢復良好時,可以嘗試一些加強大腿、臀部肌力的運動,以減輕關節的負荷。如游泳、腳踏車、平地步行、輕度有氧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生活保健方法

雖然骨刺的產生屬於自然老化的過程,但如果從生活細節做起,就能減輕關節負擔,降低骨刺的發生率。

●避免久站、久坐,時常起身活動頸部、肩膀、腰椎,增加血液循環。

●坐姿、站姿要正確。

●均衡飲食,補充足夠營養。

●床鋪軟硬適中。

●適度運動,可使軟骨獲得關節液,有助於潤滑及營養。(非疼痛狀態)

●控制適當的體重,可減輕關節的負荷。

記得,疼痛時最重要的就是休養,休息是加速修復受損部位的最佳方法。

原文出處

iHealth健康報報

《iHealth健康報報》是iHealth政昇處方宅配藥局的健康專欄,

退化性關節炎 骨刺 手術 軟骨 椎間盤突出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