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搭電動車更容易暈車?專家告訴你5原因及6方式助緩解

元氣網 編輯辜子桓整理
電動車示意圖。

隨著電動車的普及,不少人都有搭乘的經驗,但你是否曾在搭乘電動車時,特別是在後座,感到頭暈、噁心,甚至是想吐?而在傳統燃油車上卻很少有這種情況?

如果有,你並不孤單。有越來越多人發現,搭乘電動車比燃油車更容易引發動暈症。究竟電動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它們更容易讓人不舒服?

暈車根本原因:大腦感官訊號衝突

事實上,動暈症是一種因感官輸入不一致而產生的正常生理反應,最常見於搭車、坐船或搭飛機時。

當大腦同時接收到來自視覺、內耳以及肌肉關節等系統的資訊時,若這些訊號彼此矛盾,就可能產生暈眩、噁心、出汗等症狀。

例如,當你在後座滑手機時,眼睛告訴大腦你靜止不動,但掌管平衡的內耳卻感覺到車子在加速、轉彎,這就是發生衝突的典型情境。

為什麼電動車更容易讓人暈車?

雖然任何車輛都可能引起動暈症,但專家指出電動車的設計特性讓這種不適感更常見和強烈。主要原因包括:

1.缺乏引擎聲與振動

一般汽油車會產生引擎聲、震動與換檔提示,這些都是大腦用來預測車輛動作的線索。然而,電動車運作安靜、平順,這些提示減少,讓大腦更難預測車輛是否即將加速或煞車,導致感官混淆。

2.再生煞車造成低頻減速

電動車常使用再生煞車系統,將煞車時的動能轉換成電能回充電池。這種煞車模式比傳統煞車更為平滑、但更持久,也更不容易預測。有研究發現,再生煞車強度越高,暈車感受越強烈。

3.瞬間加速與減速

擁有高扭力的電動車能瞬間加速,這樣的動作雖然對駕駛是享受,對後座乘客來說卻可能是衝擊,特別是缺乏經驗的駕駛可能控制不穩,讓暈車風險上升。

4.大腦尚未適應新穎乘坐體驗

根據研究,大腦會依據過去經驗來預測車輛移動。對多數人來說,對燃油車的感官記憶遠多於電動車。因此,第一次或剛開始接觸電動車的人,大腦對其運動模式無法準確預測,造成更容易暈車的情況。

5.座椅振動模式不同

另一項研究指出,電動車的座椅振動與懸吊系統設計,也與動暈症的發生有顯著相關。較低頻率、持續性的振動,更可能誘發不適。

為什麼駕駛者不容易暈車?

不論是電動車還是燃油車,駕駛者通常不會暈車,因為他們能主動預測並控制車輛行為,像是加速、轉彎、煞車等,大腦接收到的感官訊號彼此一致,自然比較不會產生衝突。

有辦法減少或避免這種不適感嗎?

雖然無法完全預防暈車,但可以透過以下方法降低風險:

1.坐前座

視野較開闊,有助於預測動作,減少感官衝突。

2.避免看手機或閱讀

看手機和閱讀會加劇視覺與內耳訊號的衝突。

3.保持通風與新鮮空氣

開窗或短暫下車可紓解不適。

4.使用生薑產品

有研究支持這些自然療法能緩解噁心。

5.選擇駕駛非電動車

若你已知對電動車反應敏感,可考慮暫時避免。

6.使用抗暈藥物

長途旅程時可考慮,但需注意副作用如嗜睡。

【資料來源】

Do electric vehicles make people more carsick?

Why You Might Feel Carsick in an Electric Vehicle—Even If You’re Not Usually Prone to It

Cleveland Clinic: Motion Sickness

暈車 動暈症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