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越早學習第二語言越好?錯過黃金學習時間就來不及了嗎?
你的語言多樣性有多高?
你在這一方面有多「典型」?這個問題不太有意義,因為我得先知道你是哪裡人。舉例來說,如果你住在盧森堡,而你回答你只會一種語言,那你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但在大多數美國城市裡,你就不會屬於少數。 記住,這一章談的是你怎麼適應你的環境,所以我們才會碰上這個難題。語言畢竟只是你適應環境的其中一個環節而已,但我們清醒的時候會不斷運用它所依據的一套規則,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它來看看你大腦的適應能力有多好。
假如你只會一種語言,或者你的第二語言能力有限(像是分數低於4分),或者你較晚(像是青春期之後)才學第二語言,你的大腦就會侷限在你第一語言的經驗裡。這樣有一個好處:跟會不只一種語言的人相比,你的大腦更能妥善使用你唯一會的那種語言。簡單來說,這是因為多語者在理解某一種語言,或者用某一種語言產出時,需要考量的條件更多: 在使用任何一種語言之前,他們需要化解語言之間激烈的競爭。這表示即使是最熟練的語言,每次使用任何一項語言資訊時,他們都必須多花一點點時間來處理才行。
但你在這章會看到,廣泛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語言規則可能也有好處。接觸過多種語言的人不僅有更多種行為組合供他們選用, 在決定要怎麼行動的時候也更有可能考慮更多的資訊,像是當前的情境最適合用哪一種語言。但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必須思考應該要用哪一種方式來回應當下的情境,所付出的代價累積下來可能相當可觀。簡單來說,大腦接觸的事物越廣泛,在任一特定的環境或情境下處理的速度可能會變慢,但反過來也讓人有辦法應付更多種情況。
那麼,你的大腦的「調頻」範圍有多寬,或有多窄?在看你怎麼回答之前,我得先指出一件事:語言跟這本書裡談到的許多其他事情一樣,是多面向的概念,無法光用「單語」和「雙語/多語」單一軸線就能完整反映。我們在實驗室裡探索語言與認知時,會觀察的差異和四種語言經驗的面向相關:一、如果一個人有接觸過第二語言,接觸的年紀有多早;二、他的第二語言(或最不擅長的語言)能力有多強;三、他分別有多常使用他會的每一種語言;四、他會的語言有多相似。每一個面向都事關你的大腦怎麼運用你過去的經驗,來塑造你對世界的認知,以及你在世界裡行動的方式。
但我們可以看到一件事:以上幾個問題完全沒問一個人會講幾種語言。這是因為,不同的語言會怎麼影響你的大腦,還得看其他的因素。本章接下來會以語言當作經驗的範例,探討這些因素為什麼重要,又怎麼能從中看到你的大腦如何適應各種其他的人生經驗。
年齡為什麼重要:經驗的早晚造成的不同影響
假如我們想探究經驗怎麼塑造大腦,語言是個不錯的範例,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語言是持續一輩子的經驗。舉例來說,大多數會英語的成年人懂大約兩萬至三萬五千個單詞, 但現今有人在使用的英語單詞超過十七萬個。因此,假如你愛看書或聽播客節目,或甚至跟別人談論你不熟悉的事情,你很可能會不斷碰到新單詞。搞不好你讀這本書時就學到一些新詞了?但大多數人也知道,兒童學習語言遠比成人容易,所以問題就來了:我們在童年期間摸索著「吱喳作響的龐然炫惑」,但有多少的學習行為在這個時候發生?童年以後,我們的適應能力又有多少?
簡單來說,大腦不同部位有不同的適應期窗口。我們可以根據每個大腦部位什麼時候會被經驗影響、被影響多久,將它們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的功能幾乎全部是控管維生機能,這些是無經驗依賴(experience-independent)的部位,這些部位負責控管呼吸、心跳、體溫等不會因環境而異的關鍵機能。
再來是經驗預期(experience-expectant)的大腦部位。這些部位先天就已經註定 要會解譯特定種類的外來資訊,因為它們已經有接收感官資訊的連結了。舉例來說,大多數嬰兒在成長時,進入眼睛的光線會傳到大腦後方的枕葉皮質,進入耳朵的聲音會傳到大腦兩側顳葉(temporal lobe)的聽覺皮質,進入鼻子的氣味會傳到大腦前方底部的嗅球(olfactory bulb)。我們學會辨認看到、聽到和聞到東西,人類嬰兒能夠精通自己所生長的環境,就是因為有這個能力。我們可以在法國紀錄片《寶寶的世界觀》(Babies)裡看到這個現象:世界各地的嬰兒在各自的成長環境裡,既有些方面出奇地相似,又有些相當有意思的差異。
不過,我們的大腦演化出來時,可以讓我們輕易遊走世界各地的飛機和網路還沒出現,因此,大腦中許多經驗預期的部位會有接收經驗的「關鍵期」。 在你剛出生的時候,這些部位等著要接收資料,所以可塑性非常高。當你漸漸成長後,這些部位累積了跟周遭環境相關的資訊,也越來越穩定地處理它們預期會碰到的東西,因此比較不會被外面新的經驗影響了。一九七○年代有一系列的實驗,清楚證實了早年經驗對大腦經驗預期部位的影響有多深:這些實驗以幼貓為對象,分別讓牠們在非常特定的視覺環境裡成長,像是只有垂直線條的房間,或者圓筒型、牆上的東西只會往左移動的空間。在這些成長條件下,幼貓的大腦完全被牠們所受的視覺刺激制約,因此如果碰到早期沒遇過的東西,像是橫線或是往右移動的東西,牠們竟然看不到!還好我們不會把嬰兒關在圓筒裡,但派翠西亞.庫兒的研究發現,嬰兒聽到的語音也會對他們產生類似的效果。這裡再提一下她的發現:人類嬰兒到了一歲以後,就會對母語裡沒有的聲音不敏感。
幸好,大腦裡還是有一些部位畢生保有可塑性, 這些就是經驗依賴(experience dependent)的部位。皮質裡大部分跟「聯想」有關的部位屬於這一類,其中有些部位讓我們能一輩子不斷增加字彙量。在經驗依賴的部位當中,一個重要的成員是額葉,如前一章所述,額葉讓我們的行為有彈性,而這正是人類適應能力的關鍵。你可能也猜到,基底核的各個部位也是經驗依賴的類型。事實上,它們可能是適應能力最強的大腦部位,因為裡面充滿促進神經可塑性的多巴胺通訊訊號。
※ 本文摘自《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神經科學家帶你深入你的腦袋,解開它的設計與運作之謎》。
《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神經科學家帶你深入你的腦袋,解開它的設計與運作之謎》
作者:香蒂爾.帕特
譯者:王年愷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4/01/06
責任編輯:辜子桓
推薦文章
-
2024失智永續論壇/王培寧:新藥治療18個月延緩退化5個月
-
AI新藥開發/腦神經退化治療有解?「外泌體」可望瞄準病灶「神救援」
-
女子胸悶以為胃食道逆流 內視鏡一照驚見「食道長滿白斑」醫曝黴菌生長時機
-
躺在床上胡思亂想導致睡不著?醫師分享4訣竅讓大腦「慢下來」
-
假日在家無所事事還是好累?精神科醫不推「發呆抒壓」:反使大腦更容易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