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不舒服誤認運動傷害 原來是罕見原因導致神經發炎
一名男子從台灣到大陸工作,日前發現走路怪怪的,以為是運動傷害而不以為意。沒想到三個月後不只會疼痛,雙腳也無力移動,必須由人攙扶,回台就醫診斷才知是「巴厘綜合徵(簡稱GBS)」作祟,經三年的類固醇口服藥物治療,雖然不必再由人攙扶,但四肢動作變得遲鈍,連吃飯也很吃力。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格林巴厘綜合徵是一種神經發炎疾病,有急性發炎(AIDP)和慢性發炎(CIDP)二類型。罹病原因是遭不明原因的病毒感染,誘發自體免疫反應過度而產生抗體,轉而攻擊自體神經所致。
蔡睿蘋指出,格林巴厘綜合徵好發年齡為20到50歲,患病性別比例差不多,其早期症狀是雙側手腳對稱末端有一點酸麻,再來是四肢會輕微無力。
不過,因為症狀通常發生在感冒後或運動之後,加上10位病人有9位會於2周內自行痊癒,多數患者連自身罹病了都不知道,「所以雖然盛行率每一千人不到一人,卻很可能被低估了。」
但蔡睿蘋提醒,有一成患者的症狀會愈變愈差,例如上下樓梯及走路蹲站出現困難,特別是急性發炎病人,還可能因此影響肺部呼吸及吞嚥功能,使病程演變為重症,不只是會喘、無法吞食,嚴重恐要送加護病房插管。
蔡睿蘋表示,如果疾病進展超過8周,則屬於慢性反覆發炎的CIDP,雖不像AIDP急性惡化速度這麼快,但因神經反覆發炎,可能會留下四肢失能的後遺症,復健效果也比較不好。
蔡睿蘋說,治療上,AIDP是施打免疫球蛋白或進行血液透析置換,去洗掉抗體,以穩定發炎反應。CIDP除了施打免疫球蛋白及血液置換,還可能要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
格林巴厘綜合徵難以預防,蔡睿蘋呼籲,民眾發現手腳對稱性的酸軟麻情形,且近期內曾經感冒,而症狀持續3天未好,就應有高度警覺是神經出現問題,應趕緊就醫接受神經學相關檢查。「中壯年民眾不應該出現手腳痠軟麻狀況。」
推薦文章
-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克服雙手變形 用畫筆詮釋生命
-
聲音變沙啞是甲狀腺有問題,還是喊太大聲?5件事區別甲狀腺疾病跟過度用嗓
-
「感冒藥」需不需要吃完?先釐清一重點!3種情況一定要吃完
-
為何維生素D是台灣人最缺的營養素?維生素D怎麼補充才對?飲食+曬太陽的正確方法一次看
-
骨質流失速度多在40歲後加快!年輕存骨本 每周運動150分鐘防骨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