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憂鬱易誤解為老化、失智 5警訊應積極就醫

聯合報 記者廖靜清/台北報導
董氏基金會舉辦新書發表會,董事長張博雅(右1)與作者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右2)呼籲重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記者廖靜清╱攝影

台灣老年憂鬱症盛行率13.3%,推估全台約61.4萬名長者可能罹患憂鬱症。老年憂鬱症者常出現無精打采、不愛說話、意興闌珊、不愛出門等症狀,易被誤解為老化、失智,若未及早就醫,可能造成失能,甚至做出輕生行為。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認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要被重視,「傾聽與陪伴」可以降低家中長輩的孤獨感,協助他們走過憂鬱低谷。

董氏基金會昨天舉辦「八十歲,還能跑跳碰:歲月會增,心不必老」新書發表會,作者葉金川表示,雖然他離80歲還有5年,但生活價值就是保持最佳體力,能跑、能跳、能動,才能活得帥氣。

葉金川表示,面對超高齡社會,樂觀的心態非常重要,關鍵在於「人際社交」,很多人怕老、擔心身體功能退化,所以迴避社交,久了可能罹患社交恐懼症,長期恐因孤獨感引發情緒低落、憂鬱。

葉金川:調整心態很重要

「沒事要多走出家門,例如到公園散步,或參與社區活動、培養或重拾個人興趣,多增加社交機會,才不會變成難相處的『孤單老人』。」葉金川認為,孤獨感會增加憂鬱感,社交孤立和孤獨感容易影響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還會增加罹患失智症和其他身體疾病的風險;人過了60歲,有意識地自我調整心態相當重要。

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表示,「人老心不必老」,雖然身體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老化,但是心態保持年輕、活力,對事物保持好奇和熱情,一樣可以讓人生下半場活得自在愜意。衰老是心理狀態的表現,正向心態有助於改善生理和心理狀態,也降低老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傾聽陪伴降低長者孤獨感

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獨、寂寞、焦慮、憂鬱等情緒,張博雅強調,可以透過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人際互動、學習新事物等,展現長者新生命力。隨著國人平均壽命與老年人口比率升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格外需要被重視,「傾聽與陪伴」可以降低長輩的孤獨感,不僅能預防憂鬱症,也能增強身心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不管年紀多大、有多少病痛,都不要放棄生活的樂趣。葉金川書寫的新書,分享年紀大了仍有夢,而符合65歲以上老人定義的族群,全台約有420萬人,雖然達退休年齡,樂齡生活仍需要規畫安排,才不成為社會的負擔。

葉雅馨提醒,老年憂鬱往往不易察覺,應多觀察長輩是否情緒低落、提不起勁、動作遲緩、失眠或嗜睡、活動力差、沒食欲等特徵,正視問題積極就醫。

董氏基金會舉辦新書發表會,董事長張博雅(右1)與作者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右2)呼籲重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記者廖靜清╱攝影

老年憂鬱5大警訊

1.頻繁抱怨病痛:常訴苦身體這裡痛、那裡不舒服,檢查卻找不出明確病因。

2.長期心情低落:經常感到沮喪、焦慮,甚至對未來失去希望。

3.睡眠問題:失眠、多夢、淺眠或睡眠品質差,生理時鐘改變。

4.食欲和體重變化:胃口不佳導致體重明顯減輕,或食欲大增導致暴食。

5.拒絕社交:不想出門、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說話反應遲鈍。

憂鬱症 失能 恐懼症 失智症 老年憂鬱 孤獨感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