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詐騙陷焦慮憂鬱 醫籲注意情緒變化同時進行藥物、心理治療

聯合報健康版 記者鄒尚謙台北報導
詐騙手法常客製化,被盯上就防不勝防,容易落入詐騙陷阱。圖/123RF

詐騙集團猖獗,最常利用人性「寂寞」的弱點來誘騙民眾,受害者除了承受心理、財務損失,更帶來一連串的焦慮、懷疑、自責、自我否定等負面情緒。精神科醫師表示,詐騙手法通常客製化,被盯上就防不勝防,被騙並不可恥,身邊親友可協助個案擺脫自責的情緒,避免憂鬱、自傷行為發生。

62歲宋媽媽,去年加入投資群組,1個月內向親友集資投入近1500萬元,家人擔心被騙,多次起衝突,期間出現情緒起伏大、躁動、失眠、焦慮等情形,在家人堅持下前往警局後才知道被詐騙。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宋媽媽後續出現愧疚、憂鬱、焦慮不安、失眠的情況加劇,家人懷疑有憂鬱或失智的傾向而就醫。診斷為適應性情緒疾患合併焦慮憂鬱,經支持性心理治療,並給予必要藥物後,症狀逐漸緩解。

詐騙集團還會利用「愛情攻勢」行騙。38歲陳小姐透過交友軟體認識外國男性,3個月即陷入情網,對方邀請投資金錢換取未來美好生活,她陸續借出近300萬元,沒想到對方突然失聯,才發現被騙。她不願和家人訴苦,曾企圖自殺,家人及時發現救回,協助債務償還並要求就醫。診斷為憂鬱症,經心理治療且配合服用藥物,症狀改善。

施姸安表示,詐騙事件時有所聞,任何年齡層都可能成為詐騙的對象,詐騙者利用人性的心理、好奇心、貪婪、恐懼、對未來的美好期待等情感來行騙,社交媒體和網路的廣泛使用,讓詐騙者能夠輕易接觸受害者並建立信任關係,特別是當受害對象心中有所求時,更容易受到誘惑。

施姸安指出,很多人遇到詐騙後會出現吃不下、睡不著,失眠、淺眠、惡夢、半夜易驚醒情況,凡事提不起勁,整日胡思亂想,處於想解決問題卻解決不了的挫折循環中,因此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常出錯,提高交通意外的風險,若出現身心症狀時,要勇於求助並就醫。

治療方面,施姸安說,一般採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同時進行,藥物治療主要是緩解症狀;心理治療要讓個案擺脫自責情緒,增加對自我的認識,提高對突發事件或對生活變化的應對及適應能力。

負面情緒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