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疫後焦慮 先辨識心理健康
新冠疫情重創全球,許多人出現憂鬱、焦慮、慌亂症狀,面對後疫情時代來臨,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說,如何「辨識心理健康」相當重要,民眾應具備四大心理能力,包括自我適應、適應環境、釋放壓力及穿越險境等。在職場中,主管或基層同仁需具備「如何辨識身心失常」能力,適時伸援手給予協助,維持健康身心靈。
常見的心理健康諮詢議題,包括工作表現失常、認知功能下降、身心耗竭產生、精神方面疾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林萃芬指出,疫情影響下,國外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患者數增加,台灣人則多認為遇到衝擊時要「堅強」挺過,可能導致PTSD潛伏,不會立刻顯現,久而久之會壓迫到潛意識,造成人格扭曲、不對勁。
林萃芬說,若職場中發現同仁行為反應異常,包括不斷抱怨、與他人發生爭執、過度挑剔、責備、哭泣,或出現暴力、跺方步,生活作息混亂、食欲減退、體重減輕,或飲食過量、體重暴增、酒精或藥物濫用,工作中坐立難安、逃避工作、工作績效與生產力降低,或出現危險行為及攻擊行為、人際關係不良、企圖自我傷害等,就要注意身心失衡問題。
職場壓力大常見「身心耗竭」,林萃芬指出,常見職場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數量大增,其中焦慮症包括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特定畏懼症、特定場所畏懼症、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等,尤其未來是變動年代,只要「不確定」就會讓人「身心焦慮」。
林萃芬表示,主管若聽到員工表達有壓力,應協助同仁「釋放焦慮」,「壓力,不需要抗,釋放就好了」。每個人面對危機與困難的心理狀態不同,應鍛鍊心理肌力,心理肌力愈強的人,愈容易為自己找到出口,心理肌力愈弱的人則容易陷入固著退縮中。
林萃芬建議,後疫情時代,民眾不僅需具備四大項心理能力,並應培養及增加改變的勇氣、接納「現在的自己」、增加正向解讀、感受自己的價值感。
推薦文章
-
失眠不是只能吃安眠藥!營養師建議6營養素讓你睡更好
-
聽神經損傷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 只能藉助聽器或電子耳矯正
-
良好的腸道有助健康老化 專家授5個應優先考慮的日常生活習慣
-
總是忙到沒時間好好吃飯、睡覺?4個周末行動足以讓你平衡日常惡習
-
🎧|你也是「I人」嗎?專家教你如何逐步擺脫社交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