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關患者用免疫製劑 應追蹤肝功能
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請注意,台北榮總針對1494名曾感染B肝,但並未帶原的患者,追蹤十年,發現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後,有17位B肝病毒表面抗原轉陽,還有人發生嚴重肝炎。醫師建議,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的患者應檢測B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並定期追蹤肝指數及黃疸指數。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需接受免疫調節治療,包含口服抗風濕病藥物或生物製劑,延緩疾病進程。
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一般來說,表面抗原不會「自己活化轉陽」,原則上不會復發,但追蹤發現,有17人體內已無病毒,但自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開始,短則2年、長則20年,便發生B肝病毒表面抗原轉陽,有人進展為嚴重肝炎,甚至死亡。
此為國際上首次大規模相關研究,黃怡翔建議,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的患者,應該要測B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若為陽性,除了定期驗肝指數及黃疸指數,也要追蹤B型肝炎表面抗原。若發現表面抗原轉陽,應立即使用抗病毒藥物,並回診接受檢查。
推薦文章
-
【慢病最愛問】為什麼自體免疫疾病比較容易得到肺纖維化?
-
墜入深淵 39歲年輕人剛迎接新生命 卻因皮肌炎導致肺纖維化困住人生
-
腳腫、腹痛竟是罹患「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醫師籲留意症狀早發現
-
張德明/減碳與電算 未來醫療挑戰
-
醫病平台/感恩影響我人生方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