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治療進展多長效藥物減少孩子挨針
避免出血或關節零出血是血友病最主要的治療目的;定期補充凝血因子,維持血中凝血因子濃度,則是治療血友病的主要方法。補充凝血因子,過去倚賴捐血者的血液或血漿,隨著科技進步,透過基因合成的凝血因子製劑成為主要療法。近十年來,血友病治療又有進展,臨床出現長效型藥物、非凝血因子藥物及基因治療等。
凝血因子療法
利用靜脈注射預防性補充凝血因子。
雙和醫院小兒科陳淑惠醫師指出,重度病友會自發性出血,嚴重會危及生命或造成後遺症,需要預防性的治療。補充凝血因子療法利用靜脈注射,將基因合成或血漿製品的凝血因子打入患者體內。
林口長庚兒童內科部副主任陳世翔指出,凝血因子製劑必須靜脈注射,且一周注射多次,很多病友從小開始治療,小朋友怕痛,打針容易哭鬧;再者血管較細,若找不到合適的血管,挨針次數就會變多,頻繁的靜脈注射對必須終生治療的病童來說,是沉重的負擔。
陳淑惠說,過去的第八因子製劑半衰期約12小時,第九因子製劑約18小時,要維持體內安全的凝血因子濃度(活性約大於1%),第八因子製劑必須一周打三次,第九因子一周打二次。近十年來,長效型藥物出現,使得第八因子製劑減少到一周打二次,第九因子減少到一或二周打一次。
產生抗體的病友怎麼辦?
重度A型血友病長期治療後,約15%至30%產生抗體。
陳淑惠提醒,血友病治療也會出現凝血因子抗體危機。重度血友病患體內幾乎沒有第八或第九因子,身體免疫系統可能誤把補充進來的凝血因子,視為外來病原而產生抗體。重度A型血友病接受前25劑治療後,約15%至30%產生抗體,重度B型血友病約5%。
一旦產生抗體,將削弱甚至完全消除補充凝血因子的效果。產生抗體的病友雖可使用繞徑藥物(bypassing agent),繞過第八或第九因子凝血路徑,但止血效果可能不如預期,只有85%的有效止血率,所以病友還是有生命的危險,因此會考慮給予大量凝血因子的免疫耐受引導治療(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 ITI)清除抗體。
非凝血因子療法
非凝血因子療法,目前包括第八因子模擬藥物和血凝再平衡藥物。
第八因子模擬藥物
第八因子模擬藥物是由日本奈良醫科大學Midori Shima教授開發的「雙特異性單株抗體」,陳淑惠說,第九凝血因子是活化第十因子的酵素,必須藉由第八凝血因子做為催化劑,等同橋樑拉近活化的第九凝血因子和第十凝血因子,然後接著就能活化第十凝血因子。所以第八因子模擬藥物可活化第十凝血因子及後續凝血反應。
此藥物的效果等同患者體內有穩定的第八凝血因子活性約15%至20%。這樣的保護力讓有抗體的病友不用再擔心危及生命的出血。雙特異性單株抗體除了使用在有第八凝血因子抗體的病友以外,沒有抗體的A型病友也可以使用。每周、每兩周或每四周皮下注射一次。
血凝再平衡藥物
血凝再平衡藥物的概念來自於人體凝血系統,需要凝血因子與抗凝血因子平衡,讓體內不至於過度出血或血栓。血友病患因凝血因子缺乏變得容易出血,科學家反向思考,設計出能夠拮抗或消除「抗凝血因子」的藥物,負負得正讓凝血系統「再恢復平衡」,達到止血的目的,因此稱為血凝再平衡藥物,目前皆在臨床試驗階段。
基因治療
藥價高昂,國內目前已收到審查申請。
血友病基因治療也有新進展,歐盟已核準可用於A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療藥物,利用病毒當作載體,將第八因子基因以靜脈注射進入人體肝臟細胞,進而製造出第八凝血因子。美國食藥署局也通過B型血友病基因治療,一次注射就有機會痊癒,但藥價高達新台幣一億元,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表示,已收到同時申請藥證和給付的平行審查申請。
後天血友病治療
採用免疫抑制劑等繞道治療,讓血液凝固時間恢復正常。
另外,對於自體免疫疾病、癌症、藥物等後天因素導致的血友病,治療方式與先天血友病不同。陳世翔指出,後天血友病是體內產生破壞凝血因子的抗體,治療時採用「繞道治療」,使用藥物包括免疫抑制劑等,讓血液凝固時間恢復正常、幫助止血,也將消除抗體。
推薦文章
-
好擔心出血……血友病患可以運動嗎?
-
與性染色體相關 血友病患多為男性
-
全台病患約1200人 血友病新藥1劑1億元健保署評估納健保
-
林美秀罹後天血友病,一度施打「救命針」!醫曝2大症狀
-
血友病病人治療選擇更多元「非凝血因子藥物」預防性治療擴大健保給付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