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主動用腦、不斷學習 打造一顆幸福的抗老腦

聯合報 記者沈能元/報導
維護老年腦力要重視複習計畫。圖/123RF

台灣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人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長者,在「登大人」過程中,大家覺得幸福嗎?專家表示,老化時心理要保持自主、彈性及轉念,並了解孤獨健康風險,增進年老生活品質,找出適合自己「老成」的樣子,用最美好的方式面對老化。

此次論壇藉「高齡心靈成長班」探討年長者應如何面對高齡心靈成長議題。主持人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楊政達說,老化會影響生理問題,如動作遲緩、失智、睡眠等,同時也對心理、社會、大腦等健康產生重大影響。要如何維持長者健康,活得更幸福、更快樂?這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楊政達說,長者要活得幸福,首先心理要保持彈性,當面對壓力、挫折、創傷或親人死亡時,心理彈性十分重要,需轉念把負面情緒轉變為更積極、更正向思考;其次是年老時常伴隨孤獨及孤寂感,此時要學會如何和自己相處;最後於年老罹患失智時,要藉由腦科學進行動腦訓練,維持大腦健康。

楊政達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樂齡金句:長者要活得幸福,心理要保持彈性。 記者葉信菉/攝影

創意老化比活躍老化好,對大腦進行三個重要投資。

人在老化過程要如何過得幸福?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郭乃文以「高齡、人生腦、幸福整理學」為題演說。

她說,長者應適當訓練大腦前額葉,強化大腦神經迴路,從被控制的大腦走向有經驗的運用大腦。前額葉是一個管理大師,像家庭裡的家務管理員,平時應多利用前額葉「主動用腦」,也就是利用大腦來設計生活,以及從不斷地學習過程,讓大腦成長,成為一顆「抗老腦」,達到創意老化。

郭乃文表示,創意老化比活躍老化好,腦心智力量是一種投資,長者應重視三個重要投資步驟。第一是動機投資,要先溫暖自己的腦,讓自己覺得安全和喜樂,如同運動前要先熱身,避免運動時受傷,以訓練自己對很多事情可以維持興趣,比如從欣賞小小的事物、體會小小的感動等簡單的事情引起快樂,並強化多元、多種價值觀,感受很多事情都有美好的層面,讓自己產生對大腦投資的動機。

其次,維護老年腦力要重視複習計畫,先想像自己想要改變的地方及前進的步驟,讓自己有跡可循,多體會和加強自己的專心程度,建立記錄的習慣,執行強化功能。第三是整理自己的收穫,不要再比較人生輸贏,考量各種失敗及機運帶給自己的收穫,讓自己記得這個收穫是值得的。

郭乃文 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 樂齡金句:腦心智的好品質及高效能,會影響一輩子的幸福感。 記者葉信菉/攝影

讓大腦擁有「換句話講」的能力,就可以改變性格。

郭乃文說,腦心智的好品質及高效能會直接影響一輩子的幸福感,可以藉由整理生命資料,如看老照片等,以訓練腦心智,但整理時常徒增心中波瀾,此時要把握四大原則,分別是自主、多元角度、學習及欣賞。自主是指,多回想自己曾做過的選擇與思考,多元角度是從不同角度出發,化被動為主動,而學習是一個從主觀轉為客觀的過程,欣賞則是要多稱讚、多肯定。

郭乃文指出,大腦升級演化包括情緒、行為和思考重點,情緒方面應累積正向心理資產、幸福感的塑造及價值觀演化;行為重點在於經行動力、影響力,採用多元效能政策;最後思考方面為跨時、跨域的觀點思考,同時創造知識。如此一來,大腦擁有「換句話講」的能力,改變對自我說的話,就可以改變性格。

面對生命無常,大腦要及早準備,轉念為一種學習。

至於長者面對喪偶、獨身如何面對?郭乃文說,每個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因此大腦應先進行準備死亡及告別的相關整理,同時慢慢感受生命的意義,從其他在乎的事情,讓身體、生活步向舒服的狀態,而不是喪偶後成為空盪盪或需要照顧的人,家人也應尊重長者的自我、彈性及轉念,讓長者幫自己做更多的事情。

此外,年長者退休後,多被要求照顧孫子,但他們應有自己想過的第二人生,該怎麼辦?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吳治勳說,爺爺、奶奶照顧孫子時,如果只負責和孫子玩,對健康有利;但如果無時無刻要照顧孫子,這樣的壓力對健康不利。不過,如果將態度轉為主動照顧,而不是被迫,可能會好一點。

郭乃文說,她有時候也須照顧孫子,但她不會換現在充滿圖案的尿布,於是採取做中學的態度。她建議不要把照顧孫子看成必須完成的工作,而視為一種體會與學習,帶著想讓對方快樂的心情,如此內心會舒服很多,成為一個「不倒翁」,遇到任何挫折都不會跌倒。

活躍老化 高齡社會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