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講堂/基隆長庚醫院院長吳俊德 達文西手術先驅 巧手除病人隱患
基隆長庚醫院院長吳俊德因為父親是木匠,從小耳濡目染也愛動手做,行醫自然選擇外科。他不僅完成長庚醫療體系首例達文西手術,更累計執行約千例腹腔鏡尿道腫瘤手術,用他的一雙巧手,除去危害患者健康的隱患。
吳俊德自小聰穎好學,高中讀建國中學,大學考上台北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前身)醫學系,沒考上台大醫學系深感挫折。
曾一度抗拒就讀北醫,但此刻的吳俊德對北醫充滿感謝。他說,因為就讀私立大學花費多,曾到補習班當老師,對補習班營運和行政管理有所觀察,北醫的課程也讓他有機會到台北各大醫院見習,更重要的是與同學成為班對,攜手共度人生。
遺傳木匠父親手藝 從小立志投入外科
吳俊德的爸爸是木匠,家中的書桌、椅子,甚至餐桌都是爸爸做的,因此他從小就習慣自己動手做很多東西,讀國中時想養魚,他就搬來一些磚頭、水泥,在頂樓砌出2座水池養魚。因為很享受手作的成就感,吳俊德決定成為外科醫師。
在林口長庚醫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吳俊德基於兩個理由選擇當泌尿科醫師。一是當時正是台灣腹腔鏡手術起飛的年代,內視鏡手術泌尿科做最多;二是泌尿科有做器官移植,既可做微創手術,又能挑戰腎臟移植,他認為實在是太棒了。
2000年成為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後,吳俊德得知美國舊金山有舉辦腹腔鏡研習營,他和基隆長庚醫院泌尿科主任劉冠麟(當年是住院總醫師)一起申請醫院公費飛美取經,回台後進一步發展腹腔鏡手術。
「外科手術學習歷程,就是『看一個、做一個、教一個』。」吳俊德說,做過3台腹腔鏡手術就熟練了,從此開啟他的微創行醫生涯。升上主治醫師第2年,他執行第一例長庚腹腔鏡腎臟移植手術,2003年又赴美進修2年2個月。
長庚醫院已故創辦人王永慶2004年拍板引進達文西機器手臂,吳俊德成為2006年首批赴美受訓的種子醫師。林口長庚醫院2006年9月13日他負責的手術,即成為長庚執行的第一例達文西手術。
發揮行政管理長才 擴大醫院服務範圍
吳俊德與基隆長庚醫院的淵源很深,2009年擔任泌尿科主任,歷任外科部副部長、部長、副院長,再接任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今年6月又回到基隆長庚醫院擔任院長。
在基隆長庚服務超過13年的他,深知這個院區的優勢是員工優秀,流動率不高,但周圍人口不到40萬人,不足以養活這家醫院,因此提出兩條發展路徑。
一是爭取台北長庚的資源,醫師可分別在台北、基隆開診,讓基隆河流域廊帶的松山、南港、內湖、汐止病患,選擇到基隆長庚接受治療。
二是推動院區分流,基隆長庚麥金路總院以收治腦中風、急診等重症病患為主,情人湖院區收治慢性病患、慢性傷口、高壓氧治療等慢性病和長期照護中心。
養生之道要睡得飽 適量飲食運動減壓
愛運動的吳俊德,大學時代曾是北醫壘球校隊,當了醫師偶爾會打高爾夫球,但他平日要做臨床及行政業務,假日要開會,自嘲沒有什麼休閒生活。
吳俊德的養生之道,就是睡得飽,飲食節制,應酬場合只吃七分飽,因為飲食不過量,有助維持身體機能健康。他也給癌症病人4個建議,即為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運動和減少壓力。
因為熱愛醫療工作,吳俊德也愛跟年輕醫師交流。回顧自己的行醫人生,就是不斷去創新、挑戰、嘗試各種可能性。他也期勉下一世代的醫師,不用去跟別人比身世,認識自己比較重要。未來想做什麼,現在就要做一些準備,不要說不可能,也不准放棄精進醫術。
吳俊德● 年齡:56歲
● 專長:泌尿系統腫瘤、腹腔鏡手術、攝護腺肥大、泌尿道結石、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腹腔鏡與單孔微創手術
● 現職:基隆長庚醫院院長、長庚大學教授、台灣醫療品質協會理事、台灣泌尿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主任委員
● 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 經歷:美國紐約羅徹斯特醫學中心研究員、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台灣精準醫學學會監事、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
給病人的一句話:
癌症治療這段路雖然辛苦,但你並不孤單,我們會和你一起走下去。
推薦文章
-
冠心病、糖友腎病變 AI判讀準度高
-
一管血揪冠心病、糖尿病腎病變 國衛院花6年研究AI判讀 準確率逾9成
-
曾受坐骨神經痛之苦 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蔡文鐘靠伸展加復健痊癒
-
痠痛時該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忍耐 練好2部位成「防痠痛金鐘罩」
-
喉嚨腫到3度急診 慢性蕁麻疹7年才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