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認定/小兒罕病「無肛症」 馬龍氏順向灌腸手術改善失禁
「醫生叔叔,我不想再丟臉了...。」五歲男童與母親到雙和醫院小兒外科求診,經小兒外科主任魏晉弘瞭解後,得知男童因為患有無肛症,雖然曾動過肛門形成術,但仍無法控制排泄,時常在上學時大在內褲,也因此被同學嘲笑,害他不敢去上學。
「無肛症」源於胚胎發育不完全,國內發生率約四千分之一至五千分之一,大約一年有四十、五十個新生兒會患有此罕病,指肛門開口在不正常位置,或沒有開口,導致排便受限制,需靠手術重建。魏晉弘表示,因為患者先天括約肌不正常,即使術後,還是有可能發生便秘或無法控制排便等狀況,若此時採傳統逆行性灌腸方式,只能清除降結腸下段中的糞便,無法灌到更近端的大腸。
魏晉弘解釋,「馬龍氏手術」是現今恢復期短、能讓小朋友自行灌腸的手術,在闌尾及肚臍間做一個0.5公分的小造口,就能從肚臍內的開口做「順行性灌腸」,從起點大腸到終點直腸,讓糞便順流而下,全部灌出,同時在闌尾和大腸的接合處做抗逆流處理,不會從肚臍接口逆流;另外,手術的出血量少、僅有一小傷口藏在肚臍深處,減少術後疼痛,術後約二至三天即可出院。
魏晉弘表示,患者如因無肛症或先天性巨結腸症、脊柱裂、脊髓損傷等原因,造成失禁、滲便、便秘問題,也可嘗試做馬龍氏手術,從配置灌腸液、放置管子、到完成廁所時間,可以全程自行操作,一天一次,就連小朋友也可以輕鬆學習操作。
魏提醒,若家長發現小朋友有類似情況,盡量在上小學前動手術,比較不會受到上學時間所限,也可以讓小朋友有個良好生活。
推薦文章
-
健保點值滑落陷道德困境,致罕病「極弱勢團體」遭排擠
-
慢性發炎檢測有用嗎?該不該定期進行發炎檢測?專家曝實情
-
一塊麵包吃一天,她從醜小鴨變身生技業天后
-
精準中西醫合療 罕病男孩重拾畫筆、大聲唱歌
-
颱風假一直放,名醫也不敢隨便停診「這周停診,下周就會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