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確診 精準定位手術是保命關鍵

聯合報元氣周報 記者周佩怡報導
面對肺癌,做到及早篩檢和精準診斷,就能讓患者及早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圖/123RF

52歲的黃女士,平常雖然很少下廚,但因為有肺癌家族史,出現慢性咳嗽時,便提高警覺就醫檢查,發現右肺下葉近氣管處,有0.8公分結節,在進一步檢查後確診肺腺癌,進行手術切除。三軍總醫院醫務企劃管理室主任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黃才旺表示,自國健署2022年起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列為第五癌篩檢後,肺癌早期發現患者增加三、四成,也因此,許多民眾接受LDCT篩檢後,因為篩檢出肺結節而感到恐慌。

但肺結節就等於肺癌嗎?發現肺結節後該追蹤還是馬上手術?如果要手術,以後會不會影響呼吸?專家帶你了解LDCT後的下一步是什麼,及早診斷治療,及早掌握先機。

Q:做完LDCT發現自己有肺結節,就是癌症嗎?

黃才旺說,肺結節不等於癌症,也有可能是良性腫瘤或是發炎,通常透過LDCT檢查出有肺結節者,會隔一段時間後做第二次追蹤,以確認結節是否有尺寸或型態的改變,再根據結節大小,制定後續治療行動。

他進一步說明,結節型態上有實心、部分實心,原則上0.6公分以下每年檢查,0.6公分以上改為每半年,0.8公分以上建議切片或手術切除。

Q:醫師建議我切片檢查,切片會怎麼進行?過程有風險嗎?

針對需要進一步切片確診的患者,傳統上,1公分以上結節的切片診斷率達八成,會藉由超音波、螢光透視或電腦斷層導引,以體外的方式將探針穿刺身體進到肺部取樣。過程患者須憋氣30秒至1分鐘,但因為腫瘤會移動,一旦移動可能影響檢查結果,因此這種檢查方式,對於長輩或肺功能不佳的患者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度,甚至在過程中,可能會有肺栓塞、出血、氣胸的發生風險。

為了更精準、安全的切片檢查及診斷,黃才旺建議,長輩、老菸槍等肺功能不佳者,可以選擇以支氣管鏡進入體內切片,準確率達到80%,已是國際趨勢;此外,由於氣管分支如同迷宮般複雜,患者呼吸時胸部又會起伏不定,現在也有如同GPS即時導航系統的電磁導航系統,能透過斷層掃描的結果進行影像重組,將肺部的樣貌完整繪出,輔助醫師以支氣管鏡進入體內時及時導航,精準、迅速地直接抵達深處病灶採樣或標記位置,亦是目前國際趨勢。

三軍總醫院醫務企劃管理室主任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黃才旺 記者許正宏/攝影

Q:醫師建議手術切除結節,手術方式有哪些?精準導航定位有幫助嗎?

確診後的治療手術,目前最普及的是單孔內視鏡手術,黃才旺表示,大約八成肺癌手術因為腫瘤尺寸較小須要定位,但傳統定位仍有與體外切片相同的肺栓塞與氣胸風險,因此若搭配電磁導航系統從體內定位,能更精準確認切除範圍,盡可能保留仍完好的部位,「過去沒有定位的話,可能即使切除肺葉,也不易找到腫瘤。」

手術再依照切除範圍細分,楔狀切除術適用於肺周邊的小腫瘤,約一小時即可完成手術,2至3天後出院;肺結節切除術針對2公分以下結節,手術約1至2小時,3-5天後出院,多數可以恢復到正常運動;肺葉切除術針對2公分以上結節,損失較多肺功能,恢復期須2至3周。

黃才旺分享,檢查出肺結節的黃女士,因結節位置靠近氣管中間,若用傳統體外穿刺檢查,位置太深難以定位正確,有氣胸風險,手術上也可能因為難以定位,需要做整個肺葉的切除。

綜合考量,減少併發症以及手術時間,決定採用支氣管鏡搭配最新的電磁導航系統確診與手術,精準切除結節部位,大幅降低對生活的影響,黃女士術後也順利回歸職場。黃才旺表示,面對肺癌做到及早篩檢和精準診斷,就能讓患者及早治療,維持生活品質。

肺結節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