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不是所有息肉都會成癌!會變成大腸癌的息肉都在這
【文、圖/摘自帕斯頓《別讓腸道不開心》,作者聯新國際醫療壢新醫院】
大腸有好幾種息肉,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成癌症,會演變成癌症的息肉,主要是腺性的息肉。絕大多數的大腸癌是腺癌,其他可能生長於大腸的癌症包括淋巴癌、類癌等,但都非常少見。而腺癌大部分皆源自於腺性的息肉。這類的癌症,是息肉因為基因突變的關係,從黏膜的腺體產生,開始生長,愈長愈大後發展為腺瘤,進而演變成腺癌。
一般而言,大到一公分左右的息肉就有機會開始癌化,朝腺癌的方向開始分化,而息肉演進造成的癌症,大致是全部大腸癌的八至九成左右。
理論上,如果你每兩年去做大腸癌篩檢,驗出來是大便潛血陽性,需接受大腸鏡檢查,同時利用大腸鏡將息肉切除,應不至於得大腸癌。因為醫學的進步,目前大部分的息肉,幾乎都可以用大腸鏡切下來。如果大家重視這一點,理論上大腸癌的發生率應該會下降。
如果在大腸裡,有一個超過一公分的腺瘤,也就是息肉,都沒有處理的話,十到二十年後,會演變成腺癌。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建議是,看到息肉就切除。
但也有些是增生性的息肉,或是發炎性的息肉,不見得會變成癌症,理論上並不用特別處理,但醫生如果在為病人做檢查時,有看到的話,視情況都會順便幫病人切除。
目前在台灣,一般得大腸癌的人,平均年紀是六十六歲,所以我們可以假設如果往前推十年的話,可能五十多歲時,大腸就開始有息肉了,若是沒有處理,過了十多年後,就演變成癌症。
現在國民健康局所推的大腸癌篩檢,是從五十歲開始,一直到七十五歲。為什麼是從五十歲開始?下圖是二○一五年台灣各年齡層的大腸癌發生率。由圖可知,大腸癌發生率在四十至五十歲開始急遽上升,隨著年齡增加呈正相關。
而五十歲到七十五歲的這群人,每兩年要做大便潛血檢查,也就是驗糞便裡是否有微量血跡的檢查。驗出來若是陽性的話,健保有給付進行大腸鏡檢查的確認。
至於大腸癌為什麼是驗大便,而不用抽血?所謂大腸癌指數CEA,其實沒那麼準確,每三個到四個確定得大腸癌的病人當中,只有一個人的指數高於正常值,所以用這個篩檢其實是容易錯過真正有問題的病患。
而用糞便檢查,也就是驗大便的潛血,可以抓出70%至80%的大腸癌,因此它的準確率比大腸癌指數CEA還要好。
至於大腸癌有幾個危險因子:
第一個:男生比女生還多;雖然大腸癌好發於男性,但由於女性的平均壽命較長,所以統計一生中會發生大腸癌的機會其實男女是接近的,差距約是4%左右。也就是說,如果活得夠久的話,每二十個人就有一個人有機會得到大腸癌!
第二個就是患者本身抽煙喝酒。這兩點相對來說,男生抽菸喝酒的比例也是比女生還高得多。
第三個,就是家族史,有三分之一的大腸癌患者,找得到家族史。具一等親罹患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罹患大腸癌的機會是一般民眾的2至5倍。
有個說法表示,如果病患得了大腸癌,那他的下一代有可能會得大腸癌,而且會有可能在更年輕的年紀即罹癌。假設一位父親在六十六歲時得了大腸癌,理論上,他的兒子可能會提早十至十五年,也就是五十多歲就得到。所以家族裡,如果有人得了大腸癌,那有警覺性的人,就要提早做檢查。
第四點,要注意的是,有一些疾病也會得大腸癌,像是潰瘍性大腸炎、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等。尤其是家族性大腸息肉症,這是先天基因的問題,因為遺傳的關係,整個大腸都是息肉,如果放任不管,這些人平均四十歲左右都會變成大腸癌。所以如果這些人發現是家族遺傳的話,現在都有列管,會有預防性的治療,像是切除全部大腸。
飲食是得到大腸癌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高油脂、高熱量、低纖維的飲食習慣。因此要減少食用紅肉類如牛羊肉,並降低烹調過程中使用的油脂。如燒烤、加工肉品、麵包、炒飯、泡麵、雞排、碳酸汽水等高油、高熱量的不健康飲食型態要盡量避免。跟飲食比起來,基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並不是注意飲食就一定可以避免大腸癌,還是要有定期篩檢的必要性。
此外,維持適當體重及養成運動習慣,也有助於避免罹癌。
目前台灣的大腸癌篩檢政策,是針對五十歲至七十五歲的成年人,每兩年一次做大便潛血檢查。若潛血呈陽性,則建議安排大腸鏡檢查。依國民健康局發表的數據,大便潛血檢查的陽性率,約是一成左右,即十個接受檢查的病人,會有一位呈陽性;而在陽性的病人中,約每22人會有一個大腸癌,而約三分之一可以發現大腸息肉。
個人化醫療
由於大腸癌可由基因突變所引發,所以現今已開發出許多基因檢測,即所謂的「精準醫療」,得了癌症的病人,可先做基因檢測,看是哪種突變?再選擇適合個人的化療,增加藥物的療效。
推薦文章
-
火腿真的不健康,一口都不能吃嗎?專家分析加工肉品這樣說
-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不是末期! 治療藥物一棒接一棒 持續維持戰線
-
「中西醫精準醫療元年」 花慈二代本草飲證實有效抑制腫瘤
-
沈默殺手卵巢癌/賴瓊慧:台卵巢癌類型療效差 需更精準治療救命
-
年齡愈大發生率愈高!心房顫動增中風機率:初期難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