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易誘發高齡慢性病惡化,犧牲防疫預算代價高昂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記者蘇湘雲/ 台北報導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陳宜君。記者余承翰/攝影

「許多研究顯示,一旦感染新冠,可能誘發第一型糖尿病,慢性病也易惡化!」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陳宜君指出,不少國內外研究發現,新冠的致死率不僅是流感的八到九倍之多,更有大約百分之三的感染者三個月後仍飽受「長新冠」之苦。

此外,更有研究發現,有特殊體質者甚至在感染後出現第一型糖尿病,年長者可能慢性病惡化、誘發中風、心肌梗塞,或者原本穩定的慢性病控制變得困難。

疫情詭譎多變,不要輕忽疾病威脅

事實上,與過去SARS、流感相比,新冠所影響的規模、層面更廣大,時間更長遠,因新冠病毒株的變異速度很快,疫情也持續起伏不定。陳宜君說,因為疫情上升,今年十月美國政府開始配發免費的新冠快篩試劑,鼓勵民眾提高警覺、自主檢驗,高危族群更要注意在黃金時間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近期國際會議專家表示,進入秋冬,流感病毒、呼吸融合病毒等開始活躍,再加上整年流行的新冠病毒,混合感染的現象更須留意。國際調查顯示,每十名感染症病患中,有1-2人同時感染兩種以上病毒,也可能合併感染細菌。當同時感染兩種以上病毒、細菌,病情通常比較嚴重,診斷與治療也更為複雜、棘手。

防疫預算應常規化,以因應未來挑戰

不過,在台灣,根據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在114年度,新冠防疫預算僅編列1.9億,多數集中在實驗、研究。疾病管制署表示,往後一旦遭遇緊急疫情變化,將以衛福部相關預算進行調度。對此,陳宜君認為,防疫相關實驗、研究的確重要,不過對於抗病毒藥物、檢測篩劑與疫苗的預算編列,亦值得重視。

陳宜君解釋,大部分機構編列預算多參考歷史資料,但是,台灣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高齡人口逐年增長,加上新冠病毒於社區常態流行,高齡長者等高危族群對於抗病毒藥物等醫療需求,往往遠高於一般民眾。當新冠疫情再度高漲,或規模超乎預期,靠緊急預算應急,可能面臨調度上極大考驗。

因此,建議編列預算時,須將高齡等高危族群的增長趨勢納入考量,並設置常規防疫預算,面對疫情的詭譎多變,才能減少新冠等感染症所帶來的急重症傷害與長期的健康衝擊。

感染新冠,也可能影響慢性病控制

陳宜君也直言,台灣在慢性病防治上耕耘許久且有成效。近來國際不少大型研究顯示,有些病患等到中風發作、心肌梗塞,進行病史追溯、檢測時,才發現正感染新冠病毒,或近日曾感染新冠病毒。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慢性病控制也破功,若防疫預算缺少穩定來源,如此現象又大規模發生於台灣,對於慢性病防治將極為不利,且加重整體醫療負擔。

舉例來說,去年秋冬,由於新冠、流感加上呼吸融合病毒等疾病大肆流行,歐美的醫療量能再度承受極大壓力,而這樣的前車之鑑,很值得台灣作為觀察、借鏡。

打疫苗、即時快篩、用藥,才能做好防護

陳宜君也提醒,民眾也要多留意新冠病毒與其他各種病毒、細菌的威脅,首要之務在於盡速接種最新JN.1疫苗、流感疫苗,當出現疑似感染症狀,也要盡快篩檢,若確診為新冠陽性,高風險族群須在五天內用藥,以免疾病日趨惡化、造成進一步傷害。

新冠病毒 慢性病 流感疫苗 疫情 防疫

推薦文章

>